美文网首页
如果王之涣VS苏轼

如果王之涣VS苏轼

作者: 痞子沙 | 来源:发表于2023-05-07 23:01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王之涣的一首诗。

    王之涣是唐朝大才子,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之涣的作品屈指可数,苏轼的作品数不胜数。

    凭什么,王之涣能和苏轼有的一拼呢?

    接下来我们就慢慢道来,一起放轻松,一起随意交流。

    王之涣之所以能被我们铭记至今,和他的一首经典作品分不开——《登鹳雀楼》。

    这首千古名诗,人人都会诵读。但是其中的精妙,却需要用心品读才能品出来。

    苏轼的作品很多,能够和这首诗放在一起的,只有一首。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苏轼的《题西林壁》,妙在什么地方?就妙在“意”“画”“理”三字合一。

    先说意,横看成岭侧成峰,描述的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好像量子中的“全息态”,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也给人以类似的感觉。短短七个字,就把庐山山峰的状态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不能不佩服苏老先生的功力。

    再说画面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经意间一幅宏伟连绵的画面扑面而来,苏老先生在人心里作画的功夫果然了得。学过画画的朋友就能体会出来,这幅画的层次感和错落感是非常富有美感的。

    然后再说理,理本在自然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古代的庄子大师有个小故事,别人问他道在何处?他是这样回答的——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所谓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小草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砖瓦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东郭子无语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在一笑之余,也感受到,只要你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哪里都可以领悟到真理。

    苏轼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接点出了这个哲理。这个哲理和王之涣的比起来,还稍逊一筹。

    下面我们隆重邀请老王出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起苏轼的《题西林壁》至少要高出一个层级。为什么这么说?

    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至少体现了五个字——意、情、画、法、灵。

    首先来说意和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从意境上,给人一种壮阔雄浑的感觉,虽然是落日,但是黄河的奔腾不息仿佛就在耳边轰鸣,相信去过黄河的朋友感触会更加深刻。人的生命在壮丽的大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从画面感上,白日,黄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仿佛站在时间的长河边,感受着历史的洪流在涌动,在静中生出了动,在静中有了自然之声。

    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情感上,虽然前面自然景象如此壮观,但是我们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感觉是我们人的重要能力。如果没有感觉,再美丽的星空也如同漆黑一片,如果没有感觉,再精彩的世界也如同失去了色彩。所以,王之涣同学登高振臂一呼:

    人生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只要有了追求,只要不断开拓进取,我们就能欣赏到大自然和人生更加美丽的景色。

    欣赏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受到内心有点小激动?我们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工作?为什么活着?不就是为了领略体验人生的波澜壮阔与精彩吗?

    所以这首《登鹳雀楼》如同诗中的一块宝玉,富有一种灵性,当你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用心去品味,总能品出一种让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好诗如人,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让人能够向着更高的人生之峰去攀登。

    为什么王之涣能写出这样的大手笔呢?

    这就交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最后说一下这首诗中的方法:

    情景交融,自然不必多说。稍微需要大家留意的就是其中的对比转折之法。因为实在有点隐蔽。这个对比主要体现在景观和人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用壮丽的景观对比人的渺小,所以我们一点看不到人的影子。但是,却埋下一个伏笔,因为景色的壮观都收在人的眼中,虽然没有出现人,却尽在人心中。后半部分的对比则是高下层次的对比。一个人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眼界的差别。所以,当你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时,不妨登高一望,或许当你站在更高的层次、维度去思考生活,很多烦恼便不再是烦恼,而是你人生登高的台阶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王之涣VS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pk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