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一书中说过一句话:“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陷的学生。”是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包括我和我的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完美未必是坏事,想清楚这点我们的焦虑会减少很多。对于孩子,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而不是宣泄指责。
上学期家长投诉任课教师,作为班主任的我也被一遍遍地请到校长室。随着事件越演越烈,我的工作心理状态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疫情任务的叠加,压力的增加,我出现了轻度的焦虑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不够有耐心,时不时会用大嗓门批评,处理问题时不再思考方式方法,转而走向简单粗暴的状态。记得有一次,班里的“小糊涂”第二次没有带知识能力训练,我非常生气。课后我请她来我办公室并大声质问她:“为什么又不带练习?”孩子说忘记带了。我接着大声批评她:“是不是没有写,所以说谎没带?”她没有回答。批评完她后我愤怒地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这时一直不开口的孩子眼含泪水,带着哭腔地说:“老师,我爸爸现在很忙,妹妹生病了,他正在照顾妹妹,您给他发信息吧!我确实没写,以后不撒谎了。”孩子在我大声批评她“撒谎”的时候,没有说话,她屏蔽了我的愤怒,但当我的行为影响她父亲的时候,她认错了。那一刻,我竟然一下子冷静下来了!看,孩子不是不在意,她只是不在意一个愤怒的老师,她在意养她爱她的父亲。让她回去补做习题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是处女座,有着典型的完美主义倾向,且自小生性急躁,老师的职业再加上岁数见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也学习了一些教育的技巧,自认为自己对学生是“一片丹心”。可是,当情绪叠加的时候,我还是会像孩子一样无助,只靠本性去处理问题:急躁且无绪。这让我意识到两个问题:一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句虚言,要想压制本性,除了靠后天不断地修身养性以外,更需要时时内省,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才能有自觉去克服的动机与力量;二是三十多岁的我尚且如此,我又如何要求学生在犯错时,能一次就彻底改进呢!问题的反复是必然,能在曲折迂回中前进和改善就好。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我对自己近期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反省,也开始重新审视。近段时间,让我“气到发飙”的学生,他们和我一样属于“不完美的人”,可这段时间,每当我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跳起来指责我,他们包容我,会在改过后到办公室和我道歉,懂得反省的他们比我厉害。
我想到了学成。一年级入学时的他:课堂几乎不听讲,还总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影响其他同学,各科老师争相投诉,我一度对他非常生气。他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纪律,问他话永远是睁着大眼看着你,毫无表情,除非你准备把他留下来,他才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乞求不留他。我对他犯错误后的表现很生气,希望他至少能出现一种情绪,这样能证明他在反思。我忧虑他的未来能做什么呢?干苦力?他不愿意下力气;工厂打工?他不愿意接受规则;高科技?计算能力也没有培养好。这样为他思考,越想越气,气到自己看见学成就开始大吼。可转念再想想我的每一句大吼,在孩子听来都会自动屏蔽。他无法接受到任何有效信息,他的无动于衷可能更多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他的不完美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或是很小的时候已然这样,况且连他的父母都平静地接受了他的不完美,我又何须耿耿于怀?我要做的是让他知道该怎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些能稍微让他有成就感的事,而不是去反复加深他的“习得性无助。”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对他更多地是帮助而非指责大吼,心态也更加平和,二年级后半个学期只离开了2次座位,课堂上倾听的次数也变多了。
其实,孩子都是不完美的。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接下来能否有所改进。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离不开一次次失败与教训。一味苛求正确,甚至是苛求完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求上进的正面表现,但起到的作用,是禁锢成长与进步。
不完美也不是坏事,想清楚这一点,我连日来的焦虑也少了一些。不一定要完美,只需要让“不完美”少一点,再少一点,少到他们不足以影响人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足够。作为一名老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学会与不完美共存;知道人各有道,让自己的天性在教育的干预下成长为优点,这固然好;但如果不那么完美,只要能找到一个触发点,让自己能成为一个有“自觉”的人,也就可以了。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学生去追求完美的过程,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