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赶上空白期,索性看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前后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一直想着鞋垫什么,想了很多,脑海里片段很多,总想给他们连接起来,苦感吃力。那么,一步步来吧。
《京华烟云》为林语堂老先生于1938年初开始构思,8月开始动笔,1939年8月写就,所以其实真正的完成时间是一年半,非一年。很多人已经知道,林老先生原意是翻译《红楼梦》,介绍给西方读者,后因时代多少不符,作罢,于是挥挥手,仿照《红楼梦》的结构自己写了一篇英文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也就是《京华烟云》(前作《瞬息京华》,被林老先生否)。
我看的是2015年7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全书分赏析两册,总字数约60万字。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1912)、张勋复辟(1917)、直奉大战(1922-1925~)、军阀割据、“五四”运动(1919)、“三·一八”惨案(1926)、“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一首委婉动听的女性赞歌”,“有佳话,有哲学,有闲谈,有深思,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现代版的‘红楼梦’”。
小说共分三卷:道家女儿、庭院悲剧、秋季歌声。第一部分讲述主要人物成长/出现,彼此关系,主要作为铺垫(当然标题为道家女儿,重点肯定是姚木兰和姚莫愁两位)。开篇由于义和团运动,10岁的姚木兰与家人南下途中失散,被曾家所救,遇曾家三位少年曾平亚、曾襟亚、曾荪亚及孙曼娘(曾家表妹,平亚青梅竹马)等人;时光转到5、6年后,姚家俩女儿木兰莫愁才情闻名,但大儿体仁受溺爱不才小儿阿非尚小;平亚染疾,曼娘匆匆嫁入曾家;姚孔相遇;木兰订婚并嫁与荪亚;莫愁立夫订婚。其他诸如体仁出国又乌龙、逼走银屏;襟亚牛素云结婚等等。
中卷庭院悲剧,顾名思义。在这一部分中,牛家没落被抄,素云贪利寻欢;木兰施才干主事曾家,生大女儿阿满,后与荪亚因情势商议从商;体仁向善不久却身故,姚家迁王府花园,莫愁嫁了孔立夫,阿非红玉(阿非表妹)情投但黛玉薄命,后阿非婢女成婚,母亲去世,老夫姚思安四海云游,回归道家。在这一卷中,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逐渐当道,北平新旧文化交萃姚家的王府花园也时时“淑媛硕彦头角峥嵘”,常客自然是姚曾两家青年及其好友,也不乏当时大家齐白石辜鸿铭等。
接着到下卷秋季歌声。时间基本在军阀割据时期,日军开始侵华。素云怀瑜(牛家儿子,素云大哥)堕落贩毒,沦为汉奸钱权具得;“三·一八”惨案木兰痛失爱女;立夫挥笔直言结怨造牢狱灾,木兰终确心意入虎穴相救;日军掠夺北平动荡,姚老夫临去仍忧国;全面侵华四处屠杀,素云悔改牺牲曼娘自缢,京华沦陷,木兰荪亚入蜀盼姐妹团圆,全民抗战开始。
600字,基本概括了全文的事件线索。
记得初始接触《京华烟云》应该是初一还是初二时,同班一个非住校的女孩子告诉我主题曲很好听,里面的姚莫愁扮演者很漂亮。至今忘记那个女孩子叫什么,只记得模糊的影像记得会给自己起好听好看的笔名,会写小说会画画,似乎是当时为数不多竟然夸我的女孩子(别问夸了什么,我是不会说她夸了很多的++)。后来于是注意到这部电视剧,喜欢上了《发现》赵薇唱的那首歌,甚至曾经一直到高中仍经默写过歌词++。
电视剧中,木兰婚姻一波三折,与荪亚结合是被迫无奈,与立夫则已心意相通却被现实一再隔离。荪亚闹了小三还有了孩子后由木兰抚养长大。莫愁开始喜欢荪亚后又喜欢怀瑜最终嫁立夫。(一度觉得木兰几个人的感情线索很扯)许是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剧情需要,但不得不承认,与原著人物的性格似乎稍有背离。
撇开电视剧演员演技,姚木兰是剧中最完美的女性:美丽、(最)智慧、(最)才气、大度,在我看来,完全是完美,没有瑕疵没有弱点,于是就觉得不接地气,真实中绝对不会有这么一个人。相比较,莫愁有小家子气,红玉也有才气但电视剧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而在原著中,木兰虽完美但可以感觉她是真实的,可以存在的。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思想有新潮的一面(荪亚称其为妙想夫人),她可爱,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曾家二老口中的“疯少奶奶”)。看豆瓣,有人将木兰与金庸笔下的黄蓉做比,才惊觉确有相似。木兰充满浪漫,善于生活,一度希望和荪亚过杭州隐居的百姓生活,素布麻衣,烧火做饭。她也有古派难以逃脱的一面。她在婚前就觉察自己对立夫的不同心意,却仍尊同父母之命。
而原著的莫愁沉稳安静理智,知分寸,会让自己傲骨铮铮的丈夫理性而为,保存自身。换做木兰必不会如此。还有文中对于王府花园应该前门还是后门进人,两姐妹的论述也可见两人的性格差异。
红玉当属最富才情的女性,要在木兰一众人之上。姚家迁新邸,姚思安出上联“曲水抱山山抱水”,红玉“闲人观伶伶观人”无疑夺魁。以及,寺中为自己与表格阿非的情事求签,后一字不差误签文,深夜自溺荷花池,留下遗书“告知阿非,听命签文行事,我祝他幸福”。读到这段,满腹遗憾。林先生也曾数度落泪。阿非是爱她的,我一直认为。
当然纷纷杂杂还有很多。原著对一些历史事件还原更多更突出,尤其第三卷已经成为显线。故事的几位主人翁各自结局虽未明说却已暗含,细想确实如此。抗战初起,木兰他们的下一代几乎每家都有一位正当青年参与不同的抗日工作中;全面掠夺中,曼娘保留了一辈子的纯洁之身临死却被玷污(当然林老先生未舍得,表达得较为含蓄。。是否真正被辱仍未可知);此时莫愁立夫仍居南京,而文章结尾作者明确写了此时间南京大屠杀爆发,虽为提两人结局,细想,两人遭此劫难可能性只大不小,而莫愁的命运只会比曼娘更惨。木兰荪亚随黎民百姓洪流入蜀,国运当头这一刻木兰终于真正感到自己是民众的一分子,真正成为了她所向往的普通老百姓,真正征服了“自我”。
“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同命运不懈斗争,无论最终能不能赢,精神上始终是一场胜利;另一种是随缘而往,随遇而安,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怨不嗟,享受生活,就像木兰一样,这是一种平凡的幸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后一种幸福比较容易获得。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都可以是幸福的。”
“若为女儿身,当为木兰也”。
《京华烟云》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成为自由的男女。”,序既是一首七言诗“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写此书当时,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抗战也全面爆发。
尽管相隔八十多年的时间差,却仍未有褪色的痕迹。另外书中关于民国北平风貌的描写,园林亭台楼阁的描写也相当出彩,虽然每次我都由于方位差感知不了。
有机会可能还会再翻一翻《京华烟云》,值得二读。
看介绍,《风声鹤唳》是《京华烟云》的后续,主要讲述博雅(体仁与银屏的儿子,木兰外甥)与另一位女性的故事。深陷京华的故事,不知道何时能拿起《风声鹤唳》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