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衣着。屈原在《涉江》开篇里说,余自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李白在《清平调》里描写贵妃的衣服如霓裳羽衣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宋代词人赵长卿在《南乡子》里写道:楚楚窄衣裳,腰身占却,多少风光。古人服饰有特别的偏好,是因为服饰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思想、文化、信仰以及审美。《礼记·冠义》中说,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说的是礼是从端正的容貌,整齐的服饰和使用得体的言辞开始的。
古人重衣着,其实是重礼仪。这种礼仪,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表示彼此的尊重与友好,达成交往的和谐,慢慢衍化成为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古人那么讲究,那么衣服是怎么洗的呢?我们看看《西施浣纱》的典故。讲的是美人西施在河边浣纱,倒影实在太美,以至于河里的鱼忘记了游水,沉到河底。西施“沉鱼”的美称,就此流传千年。“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这首《全唐诗》在感叹只看到了西施的洗衣石,没有见到浣洗中的西施,似乎能让人冥想到美女西施在河边拿着洗衣锤,浣洗衣服的优美画面。从这个典故中,我们似乎已经能够看出,古代洗衣服的手段。这种洗衣的方法,我们在徽州皖南的山溪边,依旧可见。
古代人衣服洗完后会熨烫吗?唐代宫廷画家张萱根据贵族妇女织布缝洗创作了《捣练图》,画中妇女手持木柄金属勺状“熨斗”,勺中放入烧红的木炭,将衣料上的褶皱细细熨平。足见至少自公元七世纪开始,人们就知道熨烫衣服这件事情。
唐.张萱《捣练图》部分杨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这句话应该对所有人适用,个人觉得这也是当今社会,单一个体与世界的链接中,关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观很好的诠释。
既然,衣着在我们社交中,承担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与服饰直接链接的洗衣服这件事,我们真的都知道吗?与洗衣服直接链接的洗衣机,你真的会选用吗?
■ 看材料,看洗涤标志。
图片来自网络洗涤标志,就是一本微型的衣物清洗说明书,手洗机洗、水温、熨烫方法、洗涤剂种类…不同的面料,需要不同的方式洗涤。
■ 选对洗涤剂。
用洗衣液代替洗衣粉可避免一定的皮肤刺激,但不匹配的洗涤剂却容易导致衣物损坏,还极易让衣物成为行走的过敏原。挑选一款满分洗涤剂,不含染色剂和香料,且能抵制过敏。
洗涤剂量,过犹不及。洗涤剂过少则无法洗净,过多则有损坏衣物的风险。光鲜之外看不见的残留化学剂,才是肌肤最该提防的危险。每次投放多少洗涤剂合适?人为很难准确判断,机器自动投放如算法不准,也会造成洗涤剂过量添加,不但增加洗衣机漂洗环节的循环次数,最为致命的是对衣服造成过度磨损,无形中减少了衣服的使用寿命,如果是件心仪的衣服,将是件多么扎心的事情。
具备i-Dos智能投放功能的洗衣机,可以完美解决洗衣粉精确投放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衣量传感器判断衣量多少,浊度传感自动判断脏污程度,泡沫传感器判读泡沫是否过剩,从而智能判断洗衣液/柔顺剂投放剂量,通过精准的齿轮泵,准确投放洗涤剂量。
■ 选用具备特渍洗涤程序功能的洗衣机,不同的污渍,需要不同的洗涤程序。
每一种污渍,都会有其特殊的成分。不同的成分的污渍,需要在不同的温度、时间和摔打力度下与洗涤剂发生反应,才能保证洗涤的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 选用热泵干衣机:避免晾晒。
干衣机去味除尘,除菌、除絮,防止衣服在阳光下晾晒褪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