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好好学习》第二章,有几个触动我的点,因为篇幅有限,今天先说第一点:
关于习惯性自我防卫!
每个人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会本能的启动自我防卫,这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和我爸为什么总容易吵架了......
我跟老爸生活的年代不同,底层自我认知是不同的,老爸是一个很善言谈的人,所以无论任何场合就喜欢侃侃而谈,然而他谈的很多观点已经过时了,甚至很多时候就根本是错误的,而我又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他的观点说出来我经常会提出我的看法和观点,每当这个时候他都觉得我是再挑战他的尊严,让他下不了台,要么就会又拿一堆观点来证明他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喋喋不休的说一些歪理,要么就会大发脾气,之前我会认为我爸是蛮不讲理的人,凭什么在他面前我就要颠倒是非黑白的去阿谀奉承,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才渐渐的理解到:老爸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文化又不高,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也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辈子工作就是安逸的待在体制内“享福”,他底层的固有认知是得不到更新迭代的,但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他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个社会,他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一年三季”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后来,我再也不会去反驳我爸的观点了,更不会去跟他吵架了,因为,跟“三季人”争辩,毫无意义!
那当反方观点进来之后,应该怎么做呢?书中举的一个老板的案例,如果我是老板,我会采用延迟策略,首先,我不会坚决自我防卫,捍卫自己并不一定正确的观点,但对方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吗?那也未必,因此我会对所有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先进行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再将此观点用一段时间来验证其正确性,验证之后无论结论怎样,对自己能力都是一种提升,今后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自然就会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