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军师联盟》我也跟风在看,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剧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紧凑详实,英雄人物斗智斗勇让人大呼其快。但是,军师联盟后半部分过度渲染三国生活后幕的儿女情长成分,且故事仅围绕曹魏单方面进行展开,对于我这个三国盲来说,完全把握不了三国时期的时间脉络,以致于到后期果断弃剧。
但是,三国时期的英勇事迹,英雄人物的风起云涌,让我怎能如此轻易的放过,于是我开始了与《三国演义》的一段虐恋。在追完三国之后,突然间对三国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三国时期人物或俗语的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英雄和奸诈小人有了自己的认识,对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着更悲壮的理解。三国的时间脉络比较长,可以看到两三代人的崛起与陨落,由年轻的雄心与壮志到老年的破败与萧条,由一代人的理想与复仇到下一代人的坚守与安然,英雄之间的心心相惜,小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气势磅礴,浑然天成,演义着情、义、忠、奸,演义着这世间百态人心沉浮。
三国演义这部剧犹如七彩的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我平静无趣的生活激起了阵阵涟漪,我对三国演义相见恨晚,对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的作者感到惊叹。传承了这么多年我活了这么久现在才看到其影视作品,突然之间对自己偏居一隅活在自己狭隘的小世界里感到羞愧,这个世界纷繁多彩摇曳生姿,自当还有比三国演义更好、更有趣、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的东西存在。这个世界很大,而我,自当应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见识、探索这个世界、全面的了解自己,以免在大千世界落了俗套,以免连相见恨晚的机会都未曾把握。
三国时期里的人物,我不想去评判是非功过,那是史学家做的事情。我只想坐下来,静静的感受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每个人都在乱世中实现自我报复亦或求得一丝安稳。
曹操:罗贯中爱刘备,我却独爱曹操。曹操被后世评为一代枭雄,阴险奸诈之极。但是曹操为人真实、拿得起放得下、足智多谋、为人处世老练,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借鉴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操带领的80万大军败于周瑜的几万水师归朝后,士兵们一蹶不振,士气低沉,于是曹操就命手下将士兵们唤入院中,开始了他的“洗脑”演说。对于成功,曹操不傲;对于失败,曹操不惧;虽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值当“枭雄”二字。
刘备:由一筹莫展、四处碰壁、战战兢兢的年轻时期,到老年自我膨胀、幡然悔悟、壮志未酬的惋然。一直打着“仁义”的旗号,很会收买人心,试想如果桃园三结义的是“刘备、诸葛亮、庞统”,那么故事将会怎么发展?我想刘备最落魄和无助的时刻,不是眼看要灭掉吴国却被陆逊一把大火烧了80万大军的时刻,而是连连败战到处找不到军师的时刻。那是对自己人生、自我信念、自我理想的终极怀疑。
诸葛亮:看到诸葛先生跟随刘家三兄弟出茅庐的时候,我的心里为之一振,但是水镜先生的一句话“虽得其主,未逢其时”,让我看诸葛先生的时候不免多了一丝悲壮的意味在里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很早就会念的诗句,在剧中听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也未免泪满襟。在剧中,诸葛亮自己感慨的两大知音为周瑜、司马懿,很不幸的是两大知音均为敌手。高手对决总是足够的精彩纷呈,他们各自的计谋符合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双方都能够一下子看出问题的所在,设计的计谋一出比一出精彩,不过,在两两对决的时候诸葛亮总是能赢,因为他心思细如发,稳重如泰山,抓住对方的弱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周瑜:恃才傲物是他最大的弱点,结果被诸葛亮气死了。我在想,如果周瑜没有剑伤,他的身体状况很好,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诸葛亮周旋,那么凭他的聪明才智,他可能不会那么冒冒失失的一直败于诸葛亮了。因为他时日无多,所以很想在有生之年赢诸葛亮一次,因为急,所以败。
。。。。。。
将士士兵们: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多的士兵,那么少的将士。
百姓:战争年代,纷扰无常。安稳的小日子,是他们的奢求。
人总会老去,且终有一死。历史人物不管是什么方式死去的,反正都已经都死去了。
整个故事是以“马后炮”的形式对三国时期进行的回顾与总结,所以故事总有一定的偏向性,如果换一个王当皇帝,那么就算是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吧。
整个故事是罗贯中进行书写,所以故事中的人物带有了罗贯中的个人评价色彩,我们所歌颂的英雄其实是罗贯中认为的英雄,我们所厌恶的小人其实是罗贯中认为的小人吧。
文人治学,武夫治马,士族掌握着口诛笔伐的权力,而我们留传下来的资料,多半是由文人书写与传阅,而文人又了解多少前方战事,武人又错失了多少展现的机会?
你认为历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是你亲眼所见不可全信。但是,你亲眼所见的,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界,你又能信几分?
你所以为的三国,远比你所了解的更要丰富。正如,你所了解的人性,远比你所了解的人性要多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