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功勋卓著的岳飞,会被南宋朝廷罗织罪名,最终惨遭下狱杀害。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对宋史颇有研究的寺地遵曾经指出:岳飞的死,标志着南宋之后150年的政治体系,“绍兴十二年体制”完全确立。
那么“绍兴十二年体制”的核心是什么?
为什么这个体制完全容不下一代名将、精忠报国的岳飞?
1127年,也就是建炎元年,宋高宗小朝廷刚刚在商丘成立的时候。
在当时内外交困之间成立的南宋小朝廷,有两件迫在眉睫解决的事情。
第一,是要迅速和金朝确立和平关系,从外部保障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第二,宋高宗要围绕自己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从内部保障自己能够进行有效治理。
这两个目标,无论要实现哪一个,对军队的重新编组和掌控,都是重中之重。
因为面对咄咄逼人、大举南侵的金朝,即使要讲和,也必须以战场上的胜利为筹码,否则谈无可谈。
而且,宋高宗即使想要偏安江南,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由于汴梁陷落,徽钦二帝被掳掠,北宋原有的军事系统已被破坏大半。
许多军队失去指挥官,溃散成为流寇盗匪,小朝廷能够掌握的兵力微乎其微。
关于如何重建军队,高宗身边的官员,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派以宗泽、李纲等主战派为核心,要求特事特办,恢复唐代的节度使体制,迅速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两河地带,设立军区,让统兵大将分别出任长官,兼管军事和行政,有自主权,同时自行解决财政问题,准备反攻。
另一派,以主和派汪伯彦等人为首,他们主张,延续北宋重文抑武的传统,建立一支皇帝直接掌握指挥的军队,退守江南,利用长江防线阻挡金兵,同时动员江南富庶的商业经济资源来维持军队和行政开支。
最终,汪伯彦一派的建议被高宗采纳。
在政治上,任何一种选择,哪怕尽善尽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现。
由于南宋小朝廷放弃北方故土,选择偏安南方的后果就是,大大刺激了金朝扩张的野心,导致1129年金军渡过长江,大举入侵。
在危难之际,宋高宗寄予厚望,直接指挥的侍卫亲军,竟然发动了叛乱,而此时,能来护驾平叛,同时还抵抗金军的,恰恰是岳飞、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些独立性比较强的统兵将领,他们对部队的掌控性比较强,各级军官都是统帅一手提拔的,所以相对比较有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
此事过后,宋高宗不得不暂时妥协,授予这些将领节度使的头衔,承认他们对部队的绝对领导权,还给他们各自安排了防区,也就是私有地盘,允许他们掌握防区内的财政大权,自给自足。
在此基础上,岳飞等将领所指挥的驻屯大军,成为南宋国防体系的中坚力量。
然而,1136年,金齐联军入侵淮西,张俊、刘光世两路宋军配合不力,无法扩大战果,于是宋高宗想以此为借口,拿掉刘光世的兵权,让岳飞取而代之。
结果呢,宋高宗又怕岳飞势力过度膨胀,于是出尔反尔,导致岳飞一赌气,以为母亲守孝的名义擅离职守,上了庐山。
淮西的宋军也不满朝廷安排,发动了兵变。
这两件事情加在一起,不仅在宋高宗和岳飞关系里,形成了一道重要裂痕,更让宋高宗和朝廷里绝大部分文官都达成了共识。
只有进行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南宋小朝廷的统治,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反过来看金朝这边,在几次军事行动之后,也放弃了彻底灭亡南宋的意图,转而开始寻求长期和平。
在1138年,宋金两国重新达成了和议。这使得宋高宗认为,局势基本稳定,南宋政权也得到了江南地区士大夫地主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就应该求稳,安于现状,任何破坏现有和平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不必要的。
反过来说,岳飞、韩世忠、张俊几位统兵大将,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兵力也日益扩张,还不断在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