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简介
《金花的秘密》是一本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合作完成的书籍,它是对中国古代道家修行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
《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修炼的经典,相传为吕洞宾所著。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此书译成德文,并邀请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撰写了长篇评述。1929年,两人合作完成的《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注本出版,题为《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是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本书根据德文原文译出。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类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荣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这些想法帮助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荣格是科学家,他的研究是严谨的和科学的,这本书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25是某个人的臆想或者基于想象的文学创作。
《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早已风靡西方,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之作。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除了荣格这样的如此热爱中国文化同时又是大师级别者,再难见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简洁精辟的论著了,所以《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无法被取代。
二、作者简介
(一)关于作者: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本书作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他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一开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推广者
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曾促膝长谈13个小时,真可谓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而且,因为当时从事精神分析的医生主要是犹太人,所以人们就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犹太人才会去搞精神分析,而荣格因为自己的非犹太人背景,也备受弗洛伊德器重,他甚至钦点荣格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任命他为第一届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
可惜好景不长,两人随后因为观点冲突而决裂,最后分道扬镳,荣格退出弗洛伊德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自创了分析心理学派。
荣格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出了意识分层理论,以及集体无意识、原型等一系列概念,在继承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修正了弗洛伊德过于关注性欲望冲动的错误,从而自成一家,并成为了成就不亚于弗洛伊德的一代心理学宗师。
荣格不仅是一位精神分析领域的权威,也是涉猎极其广泛的大家。他不仅对西方宗教和神学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还对炼金术、占星术等神秘主义思想有所涉猎,甚至对东方的佛教、道教理论也有非同一般的认识。在整个精神分析流派里,荣格的理论是最“玄”的。因此,他虽然自立门户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并且提出了原型、阴影、集体无意识等重要概念,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把这些概念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众对他的认识一直很模糊。
不过,荣格说,《太乙金华宗旨》这部著作帮自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为在中古时代的炼丹术中,也终于找到了灵知(Gnosis)与当代人集体无意识过程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无论你懂不懂荣格的心理学,你多少都受到了荣格的影响。比如人有内向外向之分、“人人都是雌雄同体”,其实都源于荣格的理论。而在商业领域非常流行的 MBTI 人格类型测试,也是从荣格的理论演变而来的。可以说,他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心理学、社会科学乃至文艺理论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荣格对卫礼贤的评价
荣格认为,卫礼贤这位思想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一种濒临毁灭的数千年文化的宝贵遗产留给了西方。
面对着东方的异国文化,卫礼贤表现出了欧洲人罕见的谦恭。他毫无芥蒂地面对它,不带任何偏见和自负,完全敞开自己的心灵,任它控制和塑造,他带来了在精神和本质上都很纯正的东方图像。面对着东方更为普遍、更为温和的本性,西方意识的尖锐及其严峻问题必须变得柔和,西方的理性主义及其片面的区分也必须让位于东方的宽广和质朴。
而且,卫礼贤的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思想观点的转移,而且也意味着人格构成的本质性重组。倘若卫礼贤让东西方在他内心之中进行一场毫不妥协的生硬较量,他就不可能完成他的使命,提供一幅中国的真实图像。
卫礼贤在最高的意义上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不仅带来了已经存活数千年的中国精神之根,并把它植入了欧洲的土壤。随着这项任务的完成,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但不幸也达到了它的终点。根据中国人所熟知的物极必反法则,一个阶段的结束正是其相反阶段的开端。因此阳极则阴,盛极则衰。他毕生的工作弥足珍贵,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和确证了荣格为了应对欧洲人的心灵痛苦而作的探寻、追求、思索和活动。
三、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背景知识
(一)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无意识到底指什么呢?这要先从意识的定义说起。在心理学上,意识就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的功能有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比如你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你心里思考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来的情感反应,都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无意识就是指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但是不能被我们意识和察觉到的部分。它虽然不被我们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定,是精神世界的内驱力。
比如有人一到水里就害怕,即使有意识去克服,也根本不起作用,他自己更是想不起来为什么。其实这很可能是他在幼年时期曾经有过溺水的经历,之后这段经历虽然被他遗忘了,但是对水的恐惧感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沉入了无意识。每当接触水的时候,这种恐惧便会从无意识中浮现出来,对他产生影响。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是对许多类似的强迫症患者行为进行分析后,才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他得出结论说:精神活动本身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只是整个精神生活的片段和局部。
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如果把精神整体比作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仅占到总体的七分之一左右,剩下的水平面以下的部分,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广大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会对人的意识行为施加很大的影响,莫名的恐惧感、不经意的口误和笔误,以及做一些无法理解的梦,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无意识的作用。
那么,无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所揭示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幼年时期的心理内容是无意识内容的主要来源。为什么这些内容沉入了无意识呢?有几种原因,比如因为缺乏和意识的联系而被遗忘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无意识;又比如虽然被我们的感官察觉到,但是因为缺乏重要性而被我们忽略的内容,也会沉入无意识;还比如,一些本来存在于意识中,却因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违背禁忌等原因,被压抑而进入无意识的内容。但不管什么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无意识内容总是来自于个人经验,是一种后天性的存在。
然而,荣格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却发现,很多病人身上反映出的无意识心理内容,没有办法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后天经验中找到解释。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他碰到一个精神病人,喜欢对着太阳摇头晃脑,还说这样可以看到太阳垂下来一根管子,看上去就像太阳的生殖器一样。
荣格本来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以为不过是病人的幻觉而已。但后来,他在一本古希腊密特拉教经典的手抄本中,却读到了几乎相同的表述。这让他大吃一惊,以患者的个人经历来看,是完全没可能接触什么古希腊手稿的,更不要说什么密特拉教了。那他为什么会观察到这种明显超出自己个人经验的意象呢?这只是偶然的病例巧合吗?
随着精神病治疗经验的增加,荣格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病人无意识中显现的内容,不仅医生不明白,病人自己也不明白,好像是完全陌生的。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一些病人无意识中的内容,与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和文艺作品有很多契合之处,而病人自己其实对此一无所知。
基于这些观察,荣格断定,无意识并不仅仅来自个人经验,它有着超出个人后天习得的先天性基础。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灵结构层次理论,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所谓个人无意识,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个人经验因为遗忘和压抑而不能在意识中容纳的心理内容的集合。这些内容虽然被意识遗忘,但实际储存在无意识中,一旦需要,它们就能自觉呈现并浮出意识层面。比如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他的名字可能早就被你忘了,可当你再见到他时,就会一下子再想起来他叫什么。
而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它不是通过个人后天习得,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沉淀物,是我们与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比如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会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又或者某个地域的人有着类似的口感偏好?这其中就有我们共同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荣格本人通过对宗教和神话学的研究,发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神话传说都会有一些相似的图案和象征,比如他在本书中反复提到的“曼荼罗”,也就是一种圆形对称图案,就在东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
荣格还发现,即使是没有任何交往的民族,他们的传说往往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带来灾难的女人、指点迷津的智者、拯救世界的英雄等等。这些共同象征,也就是他所说的原始意象,充分说明了人类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土壤,一种远古生活的共同经验,这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曾用一个生动的海岛比喻来说明自己的无意识理论。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海平面的小岛,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海面之下随着潮汐时而沉入水面又时而露出的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的最底层从不露出水面,甚至和广大海床连为一体的部分。
荣格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而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就是精神的最底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遗传痕迹,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无意识到底指什么呢?这要先从意识的定义说起。在心理学上,意识就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的功能有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比如你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你心里思考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来的情感反应,都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无意识就是指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但是不能被我们意识和察觉到的部分。它虽然不被我们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定,是精神世界的内驱力。
比如有人一到水里就害怕,即使有意识去克服,也根本不起作用,他自己更是想不起来为什么。其实这很可能是他在幼年时期曾经有过溺水的经历,之后这段经历虽然被他遗忘了,但是对水的恐惧感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沉入了无意识。每当接触水的时候,这种恐惧便会从无意识中浮现出来,对他产生影响。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是对许多类似的强迫症患者行为进行分析后,才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他得出结论说:精神活动本身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只是整个精神生活的片段和局部。
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如果把精神整体比作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仅占到总体的七分之一左右,剩下的水平面以下的部分,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广大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会对人的意识行为施加很大的影响,莫名的恐惧感、不经意的口误和笔误,以及做一些无法理解的梦,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无意识的作用。
那么,无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所揭示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幼年时期的心理内容是无意识内容的主要来源。为什么这些内容沉入了无意识呢?有几种原因,比如因为缺乏和意识的联系而被遗忘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无意识;又比如虽然被我们的感官察觉到,但是因为缺乏重要性而被我们忽略的内容,也会沉入无意识;还比如,一些本来存在于意识中,却因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违背禁忌等原因,被压抑而进入无意识的内容。但不管什么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无意识内容总是来自于个人经验,是一种后天性的存在。
然而,荣格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却发现,很多病人身上反映出的无意识心理内容,没有办法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后天经验中找到解释。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他碰到一个精神病人,喜欢对着太阳摇头晃脑,还说这样可以看到太阳垂下来一根管子,看上去就像太阳的生殖器一样。
荣格本来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以为不过是病人的幻觉而已。但后来,他在一本古希腊密特拉教经典的手抄本中,却读到了几乎相同的表述。这让他大吃一惊,以患者的个人经历来看,是完全没可能接触什么古希腊手稿的,更不要说什么密特拉教了。那他为什么会观察到这种明显超出自己个人经验的意象呢?这只是偶然的病例巧合吗?
随着精神病治疗经验的增加,荣格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病人无意识中显现的内容,不仅医生不明白,病人自己也不明白,好像是完全陌生的。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一些病人无意识中的内容,与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和文艺作品有很多契合之处,而病人自己其实对此一无所知。
基于这些观察,荣格断定,无意识并不仅仅来自个人经验,它有着超出个人后天习得的先天性基础。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灵结构层次理论,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所谓个人无意识,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个人经验因为遗忘和压抑而不能在意识中容纳的心理内容的集合。这些内容虽然被意识遗忘,但实际储存在无意识中,一旦需要,它们就能自觉呈现并浮出意识层面。比如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他的名字可能早就被你忘了,可当你再见到他时,就会一下子再想起来他叫什么。
而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它不是通过个人后天习得,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沉淀物,是我们与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比如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会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又或者某个地域的人有着类似的口感偏好?这其中就有我们共同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荣格本人通过对宗教和神话学的研究,发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神话传说都会有一些相似的图案和象征,比如他在本书中反复提到的“曼荼罗”,也就是一种圆形对称图案,就在东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
荣格还发现,即使是没有任何交往的民族,他们的传说往往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带来灾难的女人、指点迷津的智者、拯救世界的英雄等等。这些共同象征,也就是他所说的原始意象,充分说明了人类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土壤,一种远古生活的共同经验,这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曾用一个生动的海岛比喻来说明自己的无意识理论。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海平面的小岛,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海面之下随着潮汐时而沉入水面又时而露出的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的最底层从不露出水面,甚至和广大海床连为一体的部分。
荣格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而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就是精神的最底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遗传痕迹,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
(二)集体无意识中的本能与原型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证明大致有两个。
首先,从生理角度看,本能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比如我们意识的功能之一,直觉,其实就是本能的另一种体现。
所以,荣格指出,本能的存在不仅证明了集体无意识,而且本能就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之一。现代生物学也认为,在高等动物身上保存着低等动物的几乎全部生命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证明。
集体无意识的另一个存在证明来自文化。在人类远古神话、宗教、艺术、哲学乃至其他一切文化领域会反复出现一些共同形象。为什么在所有不同民族和文化中会普遍存在这种共同形式?荣格认为这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什么偶然巧合,而是因为这种形式原先就深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这就是他所说的原型。
原型可以是人,比如英雄、智者、魔女,也可以是物,比如大地、曼荼罗图案,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有多少典型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多少原型。所以,原型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普遍形象,就是原型在其中的心理投射。
原型和本能是什么关系?荣格认为这两者相互决定,相互对应。或者说,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本能的体现模式,两者共同构成集体无意识。比如人们有在危急时刻期待拯救的本能,才会有英雄和拯救者的原型;人们有渴望母亲温暖怀抱的本能,所以才会有母亲的原型。原型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普遍形象,就是原型在其中的心理投射。
简单地说,荣格认为,构成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心理活动的驱动力量。而原型是本能在无意识中的具体形象,是本能的行为模式。两者互相决定,互相对应,共同构成集体无意识。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和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智慧老人、母亲和儿童等等。
(三)集体无意识中代表性的几种主要原型
1. 阴影和人格面具。说到这两个原型,不得不先提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曾经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其中本我位于无意识底层,是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本能性冲动,它追求的是快乐和满足;自我是意识中的存在,它代表人的理性,驾驭本我,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超我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成,是“道德化的自我”,超我的作用是监督自我、限制本我。
荣格继承吸收了这个人格结构理论,并结合到了自己的原型理论中。他提出的“阴影”原型,就是人格的最底层,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类似,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不道德的欲望和情绪。阴影的象征包括蛇、龙、怪兽与恶魔。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就是典型的阴影原型体现。
阴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而和它相对立的就是“人格面具”,指的是人格最外层掩盖自我的假象,仿佛演员所戴着的面具,它按照别人和社会的期望去表现自我,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人格面具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成为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社会通过发展人格面具驯化个人,抑制阴影显现。也可以看出这和超我的定义是很相似的。不过,人格面具的地位远没有超我那么高高在上,也体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二人在社会伦理对个体人格发展作用这方面的不同理解。
2.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荣格发现,男性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女性特质,他将此命名为阿尼玛。阿尼玛既是男性本身在生活中与异性接触而获得的经验,也是他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是一种生物性的遗传属性。荣格认为性别是由雄性和雌性基因的多少决定的,但是并不是百分之百。虽然在生理上你成为男性,并且根据社会期望发展出男性的自我期望,但另一种性别的少数基因并不会消失,而是形成无意识中的原型,这就是阿尼玛。她集中了男性对异性的美好期许,也集中了对异性的恐慌和憎恶。所以阿尼玛在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有时是女神和仙女,有时又是女妖和女巫。阿尼玛让男人多愁善感、嫉妒虚荣,并不停地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
和她相对的,女性心理中的男性特质,就被命名为阿尼姆斯。他可以让女人富有进攻性,追求权力,也可以让她更加敢作敢当,更有进取心和勇气。所以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他心中的另一种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 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的形象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启蒙者和大师。他经常以富于智慧的老人或魔法师形象在各种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出现。比如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又比如《魔戒》中的白衣巫师甘道夫,都是典型的智慧老人形象。
4. 母亲。这个原型体现出的主要性格是:包容、慈善、关怀。像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像大地养育万物一样充满母性。她在各种神话传说中的象征可以说极其多样,可以是圣母玛利亚这样的女神,也可以是让人联想到丰饶的事物和地点,比如大地、森林、田野、泉水,还可以是让人感到崇敬和虔诚的存在,比如伊甸园、天国。
当然,除了上述积极面向以外,母亲也有消极面向,这源于我们对母亲无上权威和支配的恐惧和抵制,这种支配也让人联想到不可逃避的死亡和命运。母亲的负面象征往往是巫婆或者魔女,比如圣经神话中背叛亚当的莉莉丝,以及印度神话中的毁灭女神迦梨。也可以是代表死亡和隐秘的地点,比如坟墓、棺材、深渊、噩梦等。
5. 儿童。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原型,他象征自我的潜能,潜在力量的具体化,经常以儿童模样的神或少年英雄形象显现。日本动漫中众多帅气十足的少年形象,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儿童原型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