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犹豫打开这篇文章的人,我想一定是和我患上了一样的病。
没关系,患病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正视它。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我得病了——
我的病确诊是在一个清晨,我在医院候诊座位上认(zhuang)真(mu)看(zuo)书(yang),一位老爷爷打电话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偷偷听了几句,发现电话的那一边竟然是移动客服。老爷爷引来很多人的侧目,也不全因为是他洪亮的声音,还有他电话里传来的声音,我怀疑老爷爷开的是外音……
老爷爷不紧不慢,表达了自己在套餐结构方面的建议:“我发现啊,现在的套餐普遍流量多的用不完,对我们这样的老年人来说,通话语音少。你看,我们这样直接打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多真实啊,网上聊天聊了半天,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老年人啊,还是喜欢直接见面说话,次一点,就直接打电话,流量都不咋用……”不一会儿,我看到老爷爷满意地挂了电话,对他人投来的各种目光不以为意。说实话,就喜欢这样直爽又不失礼节的可爱老爷爷~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思绪收回,老爷爷说的话其实令人深思。读书的半小时里,我心里有根弦一直在连着微信:操心昨天微信里通知的事情、今天要在微信里处理的事情。平时即使微信里什么也没有,也要习惯性打开看一眼,然后胡乱拨拉几下,心思缭乱地关掉。如果打开微信发现各种事情接踵而至,则更是心思缭乱,非得找个安静的地方把满屏的红点点通通消灭掉才算松口气。怪不得“消消乐”啊,消一消真的会乐……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正视疾病:
时间一久,发现一提到微信,我心里就是一沉;看到绿色的方形图标,我心里又是一紧。我想,我是真的得了“微信恐惧症”。
当初也质疑过人们不管在哪儿总是拿着手机回微信的现象,时间一久,我误以为常态就是正常。现在被他人无意的话语唤醒自己最初的质疑,才知道这种状态是真的不对啊:像微信这样狂轰滥炸式的交流,真的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的吗?
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流只会让我们安享躲在文字背后的安全感,而无形中一步步丧失与人面对面自如交流的能力。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直接交流,相对其他方式多的是什么?多的是“神”的参与。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眼神、神态、一举一动,在面对面的两人进行语言交流前,“神”层面的交流就已经开始了。甚至面对着走来的陌生人,在未进行任何语言交流之前,“神”就已经伸出敏感的触角来试探对方了,比如对方的脾气秉性,比如对方如何看待自己。
心虚的时候,我们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藏着心神。如今发现周围人在日常对话时,很少看对方的眼睛,要么看对方的嘴巴、下巴,要么就是边忙自己手头的活儿边回复对方,很少正经地看向对方。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与人直接相处的不自然,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自我疗愈:
很多疾病靠的是自我疗愈,深信自己是健康的主人。
①改微信签名为:急事请打电话;
②放下手机,放空自我;
③常与自己内心对话,问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④多和鲜活的人打交道,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
我患上了“微信恐惧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