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师兄,好像在他面前没有困难,所有的事儿都不是事儿,总是能迎刃而解,那时候他是我的男神。
有段时间,为了出国准备递交材料,因为没有英语水平的证书,所以,必须在两个月内拿到6.5的成绩,他之前不久刚试过,勉强过了6,所以,除掉出成绩的时间,他有一个月多点的时间可以准备考试,我觉得如果是我面对那样紧迫的情况,一定焦虑极了,即便复习,也不一定能踏下心来,但是,那个师兄却稳得很,每天定时定点,听力、口语、作文,样样有条不紊,若没一份自信心在里面,他不可能那样踏实。
后来成绩出来了,6.5,结果师兄说了一句“我再多拿0.5分就上7了,哎……”天呐,换做是我,拿了6.5都要欢天喜地的,突然就想起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有自信的人,好像面对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他们就没把那个看作困难,他们真的是把目光放得更高,在我们纠结能不能及格的时候,人家在想着怎么拿高分,当然,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好像自信和能力有的时候是相辅相成的,你行了,就会更自信,你自信了,会慢慢地更行。
后来,我就忍不住问那个师兄,他怎么能做到那么淡定的。
他的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难又怎样,总会有人能做到,为什么那个人就不会是你?”
他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愣住了,‘为什么那个人不会是我?’好像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而是惯性的认为不会是自己,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如果自己做到了,反而觉得是侥幸,运气而已,原来,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事实上,这就是不自信。其实,要承认这一点挺不舒服的,但是,欲盖弥彰更难受。
那自信是什么?我们究竟信的是什么?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说了这么多定义性的结论,好像还是回答不了,自信,我们究竟信的是什么?
先让我们回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自信?
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情况与你曾经面对的情况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曾经你很好的应对了,那么,现在再面对时,就比较自信了,也就是有底气了,因为以往的经验给了你信心,让你对自己是肯定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比较容易没自信呢?
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你以前失败过而且一直都没捋顺的情况,那么很显然,你的自信心会大打折扣,因为以往的经验给你的是否定;还有,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你不熟悉的,或者你不擅长的东西,你的信心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削弱,因为有很多不确定性以及对你来说是负性的预示。
所以,自信,信的是什么?
是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态度,但是这个态度的背后,究竟是否需要有夯实的依据呢?之前我以为一定要有,但是现在想想,也许并不一定有,所以,思考到这里,再看这句话‘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中定性的‘感性评估’时,恍惚间好像理解了,如果不一定有夯实的依据支撑这种态度,那似乎就能说的通了。
因为自信是感性的,所以,如果感性过度那就是自负,而我们一直提倡的是自信,是适度的感性,是适度地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不过这样下来结论似乎等于没说,那什么样是适度呢?我觉得,凡是能够促进你解决问题的就可以称作是适度的。
那还想来说说,如果面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情况,要怎么能让自己自信呢?就只是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太空泛。
我觉得还是那样的规律‘自信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态度只是第一步,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有的要求,定性自信为感性评估我们可以不强求自信背后的夯实依据,但若想要一个良性循环,自信的态度背后是需要夯实的依据的,不是么?所以,信什么,你就需要有什么,倘若还不具备,那这也就是你要努力的方向了。
所以,我为什么不相信我是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
因为,我还没做出那份努力,如果你付出的足够了,心里自然就能坦然了、淡定了,不自信,只是因为你来时的路没走踏实,或者你认为你没走踏实,而想要自信,接下来的路,你应该已经知道了要如何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