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成语【一诺千金】的典故。来源于百度百科,略有删改。

该成语源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且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办到,声誉非常之好。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很会打仗,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让刘邦吃了不少苦头。后来项羽兵败,刘邦夺得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这件事就耿耿于怀,怒愤之下,下令辑拿季布。
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品格,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协助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是要好,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便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却是三观不合,很是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封信引荐。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曹的印象糟糕,劝他不要去自讨没趣,免得惹出事端。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而为之,派人把信送达季布。
果然,季布读了来信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登门,当面羞辱他。过了几天,曹丘生登门拜访,季布面露厌恶之色。曹丘生对此却毫不在意思,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便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
曹丘生确实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一诺千金反映的是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才智,但不可以没有诚信的品格;一个人可以没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损害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根。
“人无信,则无立。”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做人都应该有一诺千金的品格,否则不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事业上也不会有多大的建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