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垟水乡航拍
经济薄弱村“家底薄”,要脱贫“造血”,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变资本成为关键。去年开始,南滨街道依托丰富水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定了“资源抱团”的发展路子,以“租赁+劳务”的方式,拓宽林垟片区12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据了解,林垟片区水陆比为3:1,林垟河流流经12个村,水资源丰富,属于该片区的自然集体资产。过去,林垟水系没有统一的管理,部分渔民在河岸边划一块用来零星养殖,河道因此脏乱不堪,虽然街道组织多次整治,但收效甚微,“死灰复燃”的情况普遍存在,给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去年年初,南滨街道牵头召集12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商讨。考虑到个别村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营利性渔业项目成本较大,且林垟渔场规模扩大后,尚未承包更大面积的渔业养殖场地,经反复推敲之后,南滨街道提出自然资源“抱团置业”的新路子,将林垟河流打包租赁给林垟渔场用于渔业养殖垂钓。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河道治理难题,给沿岸12个村提供了不少的发展动力,也让林垟渔场有了扩大规模的底气。据林垟渔场负责人张榜芬介绍,2017年之前他们年投放鱼苗价值30万元左右,今年投放的鱼苗总价值上升到50万元,预计今年的经济效益将提高不少。不仅如此,12个村总年收入预计可增加100万元左右。
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村里各项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去年我们村里把一处荒地改建成党建公园,今年计划在河上再建一座新桥,并在河岸边建设一条绿荫步道,扮靓整个村庄环境。”大桥村党支部书记陈金玉说。
如今,林垟片区12个村的村庄面貌不断发生改变,大桥村村民王现自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就一直没离开过,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告诉记者,以前村子的环境比较脏乱,河面上经常看到渔网,现在基本上都清理掉了,人住着也舒坦了。
为持续增加林垟片区12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光“补血”不够,还得“造血”。南滨街道切实发挥“两新”红色堡垒作用,促进项目进一步形成“租赁+承包”模式,即林垟河流租赁给渔场后,再由渔场分河段生态维护、水域保洁等业务承包给各村,由各村设专人负责渔业养殖、捕捞以及水面清洁、绿色生态。同时,街道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各级村长巡河力度,确保林垟河流在租赁养殖期间水质不被污染、生态不被破坏,做到水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各村由此可新增年稳定收入12万元以上,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这12个村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事半功倍。”南滨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力说,“振兴乡村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所以,只有顺应自然,保护好环境,才有发展的基础,林垟片区12个村抱团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记者苏梦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