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就开始发展。
婴儿时期,特别是6月龄以下,孩子的生活依附于成人,成人就是他们的主要交往对象。所以,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个朋友,这并不是感性的说法。但这时候孩子和成人的交往,属于被动性行为,也就是说,Ta没有选择!
但随着宝宝渐渐地成长,在14月龄左右时,会走路以后,伴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交往范围扩大,情感会逐渐转向同伴。这时候,Ta就有了寻找友谊的渴望,愿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共享欢乐。比如,当你把宝宝抱到小区玩耍时,Ta会有意无意地朝着小孩扎堆儿的地方走。
但是!很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宝宝们在这样的情境下,总是会有如下的行为表现:
孩子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试图融入,但玩着、玩着就又变成一个人在旁边玩耍;
原本在家能说会道、在家人面前活泼大方的孩子,离开成人就不说话了;
老师与孩子互动,孩子或回答一句,或根本不理睬;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时常会出现争抢玩具,攻击性的行为。
……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现代家庭环境中,家长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在家。成人们几乎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物,小到穿衣,大到吃饭,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依赖心理。孩子到适龄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很多都不会做,成人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会谦让、包容自己的孩子,多对一的环境,无形中便形成了孩子自我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
偶尔父母在家,也有可能忙着自己的事,孩子自己玩,即使带着孩子和同楼同小区的小伙伴玩,也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使得孩子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总是被动地接受交往,家长们用过分的“爱”,限制了孩子的交往空间。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社会交往是使婴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动因和前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婴幼儿通过模仿也能习得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交朋友这个行为和结果,带给孩子的明显好处,就是不会越来越霸道、越来越自我。并且,交朋友的过程还是模仿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与习惯的过程。简直一举N得!
所以在托育中心这样一个有着明显优势的社交场地中,我们会致力于创造各种有利(甚至不利)的条件,充分刺激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助力婴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通过这种良性交往让孩子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与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