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乡土中国》1

读《乡土中国》1

作者: 一只羊三只眼 | 来源:发表于2016-10-26 18:50 被阅读0次

            对于前五章来说,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个地方,一是文字下乡,二是关于差序格局的观点,三、即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总的来说,还是与我们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有关系。下面就分别就这三个方面来大概说一下。

    一、文字下乡

         书中呢费先生,提到了文字传播的一个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问题。空间阻隔呢,大体是说,有时候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在用文字表达上难免会出现误会。比如说现在我们在用网络工具聊天时,刚开始“呵呵”两个字只是单纯表达好笑,微笑。就是字面意思,可是现在已经慢慢引申为了冷笑,或者不想理你的意思了。但是写在纸上,在聊天工具里是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虽然有时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但有时候也会产生歧义。因为你看不到对方打这字时的表情,也无法知晓其真正内心,所以就会产生误会。这是所谓空间阻隔,有一定缺陷不足。而时间阻隔呢,是认为人是不断“学习”中的,学是学习新的事物,自己寻求新的经验,而习则是传承老一辈的经验(所谓文化),然后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再传下去。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在传播文化上是有局限的,所以谓之时间阻隔。

         但是费先生提到的文字下乡并不是说乡村里正面临了这个局面,而是基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阻隔的说法。因为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在第一章中就提到了乡村里的社会就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大家眼里看着长大的,孩子眼中也全都是熟人。”所以大家经常碰面,时常交流,不存在空间阻隔。且其生活方式的单一(以农为生),每代之间相传的“经验”无需多大改变,所以也基本不存在时间阻隔说法。所以“文字下乡”貌似也就没有什么用处。当然,不是说没有必要,只是要灵活应对需求。

         还有对于这章,开头处费先生提了一点,说许多乡村工作者把“愚”和“贫”作为中国乡村的症结。认为文字下乡除了“扫盲”更是扫愚。虽然费先生在文中用了“教授的孩子”和“村里人的孩子”来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对这个想法表示不赞同。这种想法太“独断”了,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未知的领域难免会表现出无知和惶恐的,这是正常反应。但是现在这样的“独断”想法仍然很多,比如“云南人出去沿海地区读大学现在仍会被问是不是骑着大象去上学的?是不是街上全是少数民族?”(虽然现在云南旅游业还是比较旺盛的,人来到这里看了并非如此),再比如说“河南是不是真的井盖老是被偷?”这种问题。(即使那只是恰好一时是那样,刚好事情关注度比较高而已。)但是一时的不好,一直紧紧盯着,就会形成一种偏见。而这种偏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主观臆断,所以我们应该要客观事实客观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差序格局

           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即是以“己”为中心,呈波浪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这种格局,书中费先生是把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区分的。西方“团体格局”讲究的是团体,组织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成员人人平等。而与其对应,我们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然,“己”即个人可以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家,也可以为了家牺牲国家。其中选择是取决于个人想法而言,因为不论如何选择其的利益出发点和道德出发点不同。不如西方的团体格局,不论怎样,团体利益都是最高利益,我认为这是两者最大不同点。

         且因为乡土社会的乡土特性,因为他们生活的狭小单一,他们的圈子都是很简单的。以自己为中心,以此推出,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围绕自己的圈子里。而在圈子以外的人和物则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无论遇到什么,都是考虑自己圈子里面的人,其他好坏是不过问的。且程度与圈子的大小有关,越大的波浪越薄也就关系越浅,对其关心少。所以这也是一种“人情冷暖”的社会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没有缘由。总之,这种关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着的。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友关系都是尤为重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是必不可少的。

    三、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前面说到关于“差序格局”,其实这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也是与其息息相关的。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的,“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故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对于这点,在书中费先生提了一个例子。即有人会在看到贪官落马时痛心疾首的骂他,但当那个人是自己父亲时,则不但不会责骂还会对其进行维护。“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费老解释说,“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故在道德准则面前,对于乡土社会,是带有私人感情的,这时候的原则会因为主观原因而有所松动。

      不但以前,现在也是这样。比如学习中自习,班长负责自习纪律,即使你讲了好几次话,跟你讲话的人都被记了名字告诉老师,但是你和班长关系好,所以班长没有记你的,所以你没有被批评一样。或者,你和班长关系一般,甚至很差,但是老师喜欢你,也不会批评惩罚你一样。所以这是“讲人情”的道德准则,即使不应该、不行,但在圈子里这种‘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是这样的,我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要学会处好与别人关系,不要成为自己小圈子里人的大圈子处的人,与其好好来往是不错,但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小圈子里人而失了底线。做人要有自己的准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乡土中国》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fj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