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淮安寄幽情——淮安纪行
古蓼离淮安虽遥距近千里,但是为了一份无以言说的情愫,还是不辞辛劳地踏访。投入淮安的怀抱,欣赏一草一木、一峦一石,感受花草树木风致、呼吸人杰地灵的淮安大地溢出的馥郁的人文气息,情不自禁地会产生心旌摇荡之感。
言及淮安,世人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对于悠远绵长的淮安历史来说尽管只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因为太厚重,才让淮安这个名字“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成就了“凡有市井处,皆能说淮安”的美名。厚重的华夏文明从遥远的夏商周浸润着苏北这方土地,物换星移,历史的延宕赋予了淮安独有的气蕴。尽管没有江南水乡烟雨迷蒙的诗画情韵,但横贯腹地的京杭大运河的滋养,为淮安增添几分灵气和秀色。
淮安负载华夏历史的厚重。经历从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直至当下历史风雨的洗礼,位于苏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淮安非但没有湮没在历史风雨中,反而历久弥香,这颗苏北的明珠越发明亮璀璨。从古代到现代,大自然的淘洗、兵戎的挞伐,虽然让淮安伤痕累累,但是其强大的韧劲让它焕发出勃勃的生气。一个地方是否有底蕴,不在于它华灯初上时灯火辉煌的光鲜亮丽,而是通过无数先贤志士用如椽的历史大笔点横竖撇捺的书写。“胯下之辱”的韩信、陈琳、赵嘏、李之仪、张耒、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罗振玉、李公朴、张贤亮……正是一双双智慧的大手绘就了一幅绵长的淮安历史画卷。有了他们用行动垒筑起淮安坚实的堡垒,从远古到现代,风雨剥蚀非但没有颓圮坍塌,反而熠熠生辉。
淮安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淮”取淮河之“淮”,意为淮安地处淮河之滨。处于淮河之尾的淮安除了有淮河,还有洪泽湖,更有京杭大运河,加上其他的河道构成网状的水上交通体系。回望悠久的淮安历史,水上交通自古以来都是淮安的重要通行方式。古漕运码头经历时间的淘洗,其斑驳的印痕是其沧桑历史的见证;穿梭如织的大小船舶在平缓的大运河上似蜗牛般蠕动,汤汤河水的涤荡是横串古今的印证。正是有了四通八达的水系交织,才有了贯通八方的水上交通枢纽发挥重要的作用。除了水上交通,陆路交通把淮安与全国各地连在一起,淮安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京沪、宁宿徐、淮盐、淮宿、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宿淮铁路纵贯全境。而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两条高铁线,规划宁淮城际铁路、临淮铁路等,构建京沪高铁二线,这些交通线路无疑把淮安与中国四方连在一起。水陆二元式的交通远远无法满足淮安走出去,请进来的需求。于是,淮安涟水机场这个开放航空口岸的修建,为淮安连接世界架设了空中桥梁。这样,淮安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这也充分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旖旎的景观风物添秀色。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立体便捷的交通三位一体,让淮安外溢出独特的意蕴。这种特色,通过秀美的自然景物和浓郁的人文情蕴表现出来。在淮安漫步,风景名胜随处可见,不经意间就可能触碰到汉魏时期保存下来的风物。淮安自然景观优美,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被称作“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淮安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成就了大美淮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受自然山水的召唤,一代代文人雅士、一批批贤达志士纷至沓来。他们用双手、用情感、用智慧,甚至用生命呵护淮安,把自己的生命印记深深地烙在淮安大地之中。穿行在淮安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一条条青石街道都留下他们的生命气息。大运河文化长廊、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周恩来故里景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古淮河生态文化园……与它们亲密触碰,因为有了生命的温度和生命的质感,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无生命存在。天地灵气与勤劳智慧的淮安人珠联璧合,才有了自然与人文互益,历史同现代共振的胜景。正是有了这些极具历史与文化厚重感的风物景致的妆点,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的淮安段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其中,共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
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饱口福。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八方宾客,除了风景名胜、厚重的历史,有没有满足口食之需的美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谈及淮安,人们大脑中自然而然地就跳出“中国四大名菜”的信息。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的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佳味之美”之誉。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即淮菜,以淮安为代表的淮河区域,“扬”即扬菜,以扬州、镇江一带为代表的扬子江区域。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淮菜在隋唐之际便已是驰誉神州的中国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因为淮扬菜“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独特风味,成为许多标志性事件宴会的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泽民主席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有淮扬菜上桌……
不论是风物文化,还是餐饮文化,都少不了人的参与。享受着视听之愉、口舌之愉的闲暇,作为淮安的一个匆匆过客,自然要到用以纪念伟人的场馆去拜谒瞻仰,通过留存的物什、文字感受他伟岸的人格。不管是周恩来故居,还是周恩来纪念馆,都远离喧嚣的闹市。少去车来车往的聒噪,在故居和纪念馆中参观,一幅幅记录总理生活的图画、一张张总理生前工作生活的照片、一件件总理使用过的物件,沿着时间的中轴把它们缀连在一起,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工作与生活的原貌慢慢还原。“心里装着的只有人民与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周总理光辉人格的真实写照。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周总理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人民的好总理”的真意。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字一画、一言一行,它们用各自的方式向后人讲述着周总理的故事,有惊涛骇浪,也有缱绻柔情,他的一生始终把家国天下装在心里,用双手和智慧缔造着共和国、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因为“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才有“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地处苏北,虽没有苏南的富庶,但是淮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通达的交通、厚重的历史积淀、馥郁深邃的文化、辈出的先贤人才和独具风味的美食而成为苏北大地上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短暂的触碰,视听之愉和口舌之愉让人流连忘返,身心的愉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情感的碰撞也不会因为扰扰尘世的搅扰而失去色彩。淮安值得一去,当然不是疾行的走马观花,而要慢慢走地欣赏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