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放了假,今天25号,现在晚上十点三十分,再过一小时三十分就十天。十天,用天计算是十,用小时计算是二百四十个小时,用分计算是一万四千四百分钟……数据总能给人一种害怕的感觉,越精细越害怕。可我又非常幸运地生活在被称之为大数据的时代里,数字就是我的生活。我期待着每一个数字的降生,又痛惜着每一个数字的消失。在这两者之间,来来往往。
弥久我想把自己的大脑安上芯片,这样数据就能很容易的输入输出,正确率百分之百。我在大脑里一遍又一遍排着每一个数字的次序,争取做到不浪费一分一秒。时间自从我降生时拉开了闸门就再也没关过,它跟数据一样毫无同情心,不会怜悯任何一个,也不会优待任何一个。
人的脑子是长来干什么的?
大多数人会说,思考。
我不愿做大多数,也不愿做少数的自以为是,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所以我要发问,我要发问问问我的大脑,它可知道它到底要干什么。
时间跟着数据一拉,就是二十年,大脑似乎还是大脑,依旧混沌着,沉睡在自我的麻痹里,任由感官上的满足侵占整个人,包括大脑。吃喝拉撒睡成了主题曲,甚至想从片头一直放到片尾,这样的人生剧才是完美。没有一点点负担,所有的羁绊都抛给别人,自己退居二线,那怕生活在五六线,人生也就满足了。没有给世界留下一点痕迹。
弥久高雅的艺术我不懂,音乐在我的耳朵里只有舒不舒服,没有好不好听,舒服了就是好音乐,不舒服也就是不喜欢。舒服形成的境界很容易被打碎,因为现实总是让人不舒服的。音乐的短暂舒服就显得不堪一击,绘画,我还停留在童稚时期,高雅的国画油画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我只在乎一点素描,一点手绘,一点漫画,这三个点也就构成了我的三分热度,提起笔,经过几个下午也就被瞌睡拉回了现实。好像只有书,只有书才是一直拉拉踏踏没放手的。大数据时代,书是最不缺的,什么书都有,眼睛却总是被粗糙的快感牵走,一夜一夜地留恋于它。网络文学,它,能给我什么?能给我更重的黑眼圈,能给我更厚的镜片,以及第二天的赖床。它也是跟着数据一起来的,它的阅读量是这个数据时代的一个助推器,让人害怕而又不堪一击,它太空洞了,一个数字就能容下好多好多人的一生,没有一点味道,只有无情。
弥久2018/01/25
书于寒冬里的被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