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里,天气有转暖的迹象了,春天在来的路上想必脚步是缓慢的,毕竟如今北京的春秋两季都已如白驹过隙,太短了,索性慢慢来,多留些时日吧。这倒显出了深冬渐入初春时节的珍贵,在季节交换的转角里,我始终觉得是适合思考的,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嘛。正如最近正在热播的京味年代剧《芝麻胡同》,故事也恰好发生在时代变换之际。这就给了平凡度日的人们更多、更大的冲击力,时局裹挟而来的各种事端催生了新的、更严峻的考验,强度陡增的压力下也让人本身的性格、让生活中讲究的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表达地更加凸显。所以,虽然《芝麻胡同》刚播了不到一周时间,但是它所展现的京味文化浓度和情感密度却是极强烈的。
追《芝麻胡同》的头一份乐趣自然是剧中随处可见的京味文化,这也是它早早就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毕竟从剧名中的“胡同”一词,到幕后的编剧刘雁、导演刘家成、演员何冰与刘蓓等都是让人一鼻子就能嗅出“京味”来的标签。一开篇,导演就用一组流畅的运动镜头把我拽入了老北京的烟火气中:古色古香的城门像个老者守在这片土地上,不声不响却早已将眼前这万事万物铭记于心,而后镜头追随严振声坐着的人力车穿梭而去,胡同两旁的各色店铺一字排开,逐风而飘的一片片幌子显露着这条街的热闹,意犹未尽时,何冰京腔十足的独白响起,导演随即给了一组严振声四目张望的镜头,我才知道这身临其境之感是借了剧中人物的视角,不得不感叹镜头语言的美妙。接在这组大环境之后,镜头转向“沁芳居”正在制酱的后厂,再到门庭若市的前店,将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的主场景一应展示,清晰明了,节奏流畅。在搭配上何冰那句“泥偶都有三分土性,您就更甭提咱百家姓的人了”,《芝麻胡同》要讲咱升斗小民过日子的立意基本就触动到我心里了。
这一部的京味,够劲儿
几集看下来,《芝麻胡同》在京味文化上的创作脉络基本就了然于胸了,而且我是接受的,更是享受的。从宏观层面来说,四九城的城市风貌是滋养京味文化的土壤,沁芳居所在的商贸一条街多少有些大栅栏的影子,严振声亲爹俞老爷子撂地卖艺的天桥更是如实还原,这两处外景一亮相,北京城的魂儿基本就抓住了;再到严家四合院所在的芝麻胡同,以及俞家、牧家的院落,各个阶层的老北京人家的形象也就立住了,有城则有家,有家而城活,《芝麻胡同》算是把“京味”牢牢地把握住了。我们再看微观层面的,也是让大家更津津乐道的老北京话、老北京的衣食住行等,都是极为讲究的,而且看起来趣味十足、甚至觉出一份新奇来。
语言、吃食、服装等都是最易让人有实感、有触感的文化元素。严振声和林翠卿两口子一张嘴,那扑面而来的老北京话听得是一个舒坦。而我喜欢听北京话,不仅在于去听“扎筏子”、“嚼谷”、“斜么阡”、“碎催”、“拿搪”、“䞍好”等极具特色的京腔,而且更中意从平常话语中听到那份语气里的京韵,台词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我都认识都理解也能说,但是只有严振声、林翠卿们说出来,它才有那股京味儿,这种观感真真是既熟悉又新奇。往大了说,语言本就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性格等的反应,它对于角色的塑造有着直接的作用,在《芝麻胡同》中能举出无数个这样的例子,就拿严振声带着落魄了的郭秉聪找孔老痴拜师这场戏来说,郭、孔两人本是东家和伙计的关系,而且是前者开除了后者,现如今这场面,纨绔的老东家要向认死理儿的前伙计低头叫上一声师父,这难度可想而知。严振声是怎么说的呢?他对孔老痴一句“聪爷今儿个就是踏踏实实给您当徒弟来了”,这话让双方听着都能入耳,既给郭秉聪留了面子,也让孔老痴吃了颗定心丸,而且京腔京韵里还保有他身为长辈和东家的威严,一件难事在多赢的局面下有了缓和乃至完成的可能。这就是典型的对白参与叙事的片段了,话语里体现着严振声的性格:做事周全、为人忠厚、心有算计,将郭、孔二人的心思都照顾到了。说到这,就很想给主创们点赞了,他们不仅还原着更地道的老北京话,而且提升了老北京话的戏剧作用,让人听着舒坦,还顺带理解了情节和人物。
除此之外,但凡两个北京人在对话,那一逗一捧间的“交锋”都很有趣味,甚至时常有听相声的感觉,例子太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推荐小伙伴们到剧里寻宝。说个题外话,早在1950年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中,导演石挥就曾以类似相声的形式拍两个北京邻里的聊天画面,风趣幽默且十分得当,算是给京味题材表现老北京话的特色打下了美学基础。
老北京话值得说道的东西太多了,而《芝麻胡同》里浓郁的京味何止体现在这一言一语上,吃穿用度亦是如此。肉眼可见的服装设计贴合着人物身份,简直把胡同都带出了时髦的节奏。而深得人心的还有“酱菜”这种吃食。毕竟,味道的记忆和感染力是非常直接的,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大行其道多年的审美基础。饮食文化向来是京味剧偏爱的元素,而《芝麻胡同》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择了“酱菜”,它虽罕等大雅之堂,但却是老百姓饭桌上的常见菜品,暗合了作品着力讲述小人物的主题,而酱菜腌渍的工艺手法本身就是在平凡中透着哲理的上佳喻体,能把人、把情、把家这些根植生活中的元素本体衬得是明明白白。而从剧作的角度来说,酱菜乃至沁芳居并非单纯的以吃食的形象出现,它们始终在推动着情节,因沁芳居制酱的原材料丰润豆缺货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最终引出了“俞家血脉轰然断,香火之命挟老爷;命运捉弄婚难成,哪知新人是春花”的连环事件,情节点层层递进,越往后看越让人放不下,我已经开始期待这家百年老店之后的故事了。
一看是京味撩人,细品是生活本尊
《芝麻胡同》固然是浓郁地道的京味剧,可当我深深地走进这个故事后,又感到它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年代剧。严振声,百年老字号酱菜铺的老板,有家有业,年近不惑之年却遭遇了一连串难解的“惑”。他自小被亲爹过继给了舅舅,如今又因俞家亲哥哥为帮自己进货意外丧命后成了老俞家唯一的香火传承人。他背负着为父亲传后的使命,他更要维护太太林翠卿的幸福生活,同时,因为儿子“牺牲”的消息传来,他还要照顾好儿媳与孙子的后半辈子,甚至还要帮着儿媳的哥哥讨一份嚼谷,与此同时,他又面对着国民党军匪、当地恶霸等势力的不断欺压,生活着实不易,但就算如此焦头烂额,他还是乐观地面对,为一家人拼搏着、守护着。如此看来,这胡同里的、大院里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烦恼,有着自己的快乐,如酱菜的酸甜苦辣一样,生活中过得也是喜怒哀乐样样全,而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总集嘛。
所谓艺术,本就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浓缩,每一种题材所蕴含的文化密度和文化能量是不同的。京味剧因为根植于京味文化,依托的是六朝古都千百年的传承,在华夏文明中本就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北京在时间轴上是离当代最近、也是影响我们最多最直接的古都,而一朝之都本就是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说它所涵盖的子集更为广泛。正因此,京味剧并没有给我带来所谓因地域文化限制而无法领略其美的感觉。相反,剧中的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等都是熟悉的,他们穿着“京味”这身有个性的着装,内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直通我心的那些人、那些事,一天天的日子,一辈辈的生活。
当我关上电视,坐在书桌前回想刚播完10几集的《芝麻胡同》,里面的人物总会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比如严振声,头几集的时候,他也给我一种固有的类似“老炮”、“顽主”那种直愣愣啥都不怕的感觉,单是在六国饭店这场戏里,他就一会儿跟人递葛,一会儿又英雄救美直接砸了国民党军官一酒瓶,也是够生猛的,这种性格的北京爷们看多了,其实审美上多少有了疲劳。好在,继续把《芝麻胡同》追下去后,我发现严振声这个人非常不简单,他表面上还带着点混不吝的劲儿,实际上却稳重得多。比如第3集中当他二遇吴友仁时,被其用车拦下,他先是一脸懵装作不认识对方,在被说破了有一酒瓶的恩怨后,他又马上低头给人认错、赔不是,这一顿操作也给了吴友仁一个措手不及,想不到这么快就认了怂了,直到这轮正面交锋结束,吴友仁上车走远后,严振声才敢呸一句“什么东西”。在剧情充分展开,人物背景都交待之后,这场戏尤能显出老北京严振声“隐忍”的一面,身为一个养家立业的中年男人,出门在外,他背负的是一家人的日子,保全了自己才能保住上上下下几十口子的嚼谷,“隐忍”是他的里子,更是他行走于世的智慧。此前看过何冰一个采访,他对严振声“隐忍”这一面表达了由衷的认可,坦言一个成熟的有了家庭的男人谁又能不隐忍呢?这一下子就让严振声的北京人形象更为丰满,而隐忍又何止是北京人的性格?《芝麻胡同》以京味剧出发,抵达的是跨越地域的通感与共情。
除了隐忍,我还在严振声这个生意人身上看到了一丝君子之道。面对落魄得无路可走、前来相求的郭秉聪,太太林翠卿恨得是牙根疼,立马往外轰,毕竟与外人合伙骗走严家的传家宝这罪过,搁谁身上都没法忘怀。可严振声毕竟是严振声,他的算计、他的隐忍、他的局气塑造了他更宽容的心怀,不仅原谅了郭秉聪,而且为了让晚辈有自食其力的本事,还安排了学艺的路。他在忍下自己的亏后,做出了对郭秉聪、对郭秉惠母子、对林翠卿都有所交代的处理,照顾得是周周全全。在他身上,我能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修身、齐家”的自觉性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时,经常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严振声的为人处事还体现着这个标准的正面,即“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他内心并不一定有清晰的认知,可文化的潜意识影响却真真切切反应在了他的身上。PS:当然,喜欢的角色不只严振声一人,碍于篇幅所限,就暂不多聊了,再次推荐小伙伴们去看剧、去看看这些可爱的人。
说到这了,对于《芝麻胡同》的人物好看这事,要为编剧点赞之余,我也想大力为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鼓掌。剧中精彩片段太多,在这里就以严振声获悉儿子牺牲后悲痛不已这场戏来简单聊一聊。其实,一看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就对表演充满信心,毕竟有好几个戏骨在。剧一播,果然表演这环稳中有喜。说回这场戏,面对这样的情节,我们能想到的是什么,哭泣?飙泪?这都没有错,而导演刘家成+戏骨何冰给出的答案则更为精彩,何冰的表演以静制动,稳坐桌前,听到消息后才有了唯一的一次大动作,想站却险些昏倒,在对比下他那锥心的痛如一束箭扎了过来;再看他的面容神情、他的眼神,中年丧子的苦都写在那不多的眼泪里了,他可以伤心但唯独他不能倒下,因为这个家需要他撑下去,痛苦而不痛哭,何冰的诠释力透纸背,也更符合他一家之主、身兼负担的身份。
在如此优质的表演基础上,导演刘家成用娴熟的镜头语言加持了这场戏的力量。先是一组严振声来酒馆见送信儿人的背景镜头,交待出这场戏的起因。
接着就是一处妙笔,导演并没有急着推进送信儿人的讲述,而是给出了一组太太林翠卿与儿媳在房间聊儿子何时归的对话,两个女人的思念与伤心举重若轻,这场过渡戏的力量是厚重的。
镜头转过来就是正式的消息传递,我们在看了前面婆媳两人的戏后,再看这里,窝在严振声胸口的痛真叫一个感同身受,接着在以充分的镜头展示何冰的表演之时,导演的妙笔又来了,一个酒馆老板的近景镜头以客观的视角观望着,这一刻酒馆老板其实就是我们,难受却又帮不上忙。
最后,导演给出了冯大福搀扶着严振声无声的背影,而更妙的是画面近景里正冒着热气的水壶,生活在继续,他的伤心必须自己承担起来。我是极其喜欢这个镜头的,它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电影《站台》的最后一幕,它们都像极了我们的生活,纵然心中再多苦楚,生活它总是在继续,而我们之于生活不正像远景中的那一个背影嘛。如此精彩的表演,在《芝麻胡同》里还有很多,我也对后面的故事充满期待,在漫长的30年的人生跨度中,这群老戏骨们将如何演绎,想想都有些激动呢。
过日子躲不过一个“情”,讨生活离不开一个“家”
其实,无论是京味文化,还是儒家文化,又或者是市井文化,说到底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里,那就是谁都离不开的日子,就像酱菜离不开腌渍的过程,只有把生活脚踏实地的“过”起来,文化的意义才算是接了地气。《芝麻胡同》的故事恰好如是。
这部剧的几条故事线里,各有各的精彩,对于我来说,情感线是极为让人揪心的一条。不仅是因为这部剧把各种情感都拍出了它们该有的模样,而且带着一种“在路旁”的视角在审慎地观望着他们。有趣的戏份很多,我就突然想简单说一下俞老爷子和牧老爷子两个人,所谓“剧有一老,如有一宝”。对《芝麻胡同》时代更迭的社会背景,两位老人是最能体现时代带给人的撕裂感的,这一点对于理解这部剧中的“情感戏”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角色得以自洽的叙事基础。从他们与子女的相处中,我能感受到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作为从前清生活到民国的老人,首先他们对封建礼教那套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其次因着性格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当下的举措又是不同的,牧老爷子性子里有那么一点软弱,偏又生了一个强势的女儿,所以,在面对春花的人生大事时,牧老爷子大多时候都是听女儿的,除非触碰到他观念中的底线;而俞老爷子就不一样了,敢在天桥撂地卖艺的人多少都是有一定见识的,所以这个角色更为分裂,一方面,他对传宗接代看得相当重,这事儿必须得他说了算,另一方面,他又会标榜追求新生活尊重自由恋爱,而且他能乐呵呵地把两种观念说出来,丝毫不觉得有哪些不妥,这也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礼教在他封建大家长身上的影响。说到这儿,此处应有献给毕彦君、方子哥两位老戏骨的掌声,把有缺点的老人家演得如此可爱。
不知不觉得说了这么多,都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这部剧。考虑到故事还有很长,人物也还在成长,各种情感关系更是在发展中,这一篇就不过多具体论述了,继续追剧先。但是关于严振声、林翠卿、牧春花三人的情感关系,关于俞老爷子催婚下的“一子顶两门”这件事,我还是想多说那么两句的。正所谓看剧看得是整体,剧中人物行为发展的动机合理与否,是与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地域等客观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个单一元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判是没有价值的,俞老爷子也好,严振声也罢,我们要看的难道不是他们在时代里、在北京城、在往后漫长的30年里的故事嘛,那又何必急着盖棺定论。一来,以现代人的三观“一刀切”地作为影视作品中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对创作进行批评,本就是另一种狭隘且独断的观念;二来,影视作品依据故事发生所在的时代背景,对人物设定符合该情境的行为展现,它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或者说事物,展现本身并不带有判断意义,展现不等于赞颂也不等于批判,创作者既有权利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也有权利只做展示而把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而我们都清楚,评论一个剧中的人物,跟评论这部剧的艺术价值,同样是两件事情。
那对于《芝麻胡同》中的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事情的起因,俞老爷子是出生在且成长在清朝的老人,在千百年来都讲究孝道传统的社会文化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深深刻在他的心中,即便到了民国,他希望自己能把祖宗血脉传承下去的执念,也都是非常符合他的人物内心、符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习俗的,甚至从俞家老人的视角来看,他的想法是非常本分的。其次,因为俞老大的意外多多少少都跟严振声和林翠卿有关,他们无论从传统孝道还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讲,对于俞老爷子传承子嗣的要求都是很难推卸的,他们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无论遇到怎样的生活难题,他们情感基础都在,他们对于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信念仍在,这是被矛盾冲击后,一家人仍能愈合的最好的创可贴。再次,最重要的是,《芝麻胡同》的故事刚播了10几集,他们的情感会怎么发展,他们将获得怎样的人生都还是未知,现在就对这个情节点下论断确实有点言之过早。但是,抛开这个层面来看他们,相处之中的情感已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冲击与反思。
与我而言,《芝麻胡同》时隔久远,却越品越有余韵,像极了饭桌上那碗老酱菜,尝过之后才知酸甜苦辣。
OK,我就是那个爱龙珠的策划君阿随,没事追追龙珠、搞搞视频、听听Nirvana、读读陶渊明、看看戈达尔,生活就很美好。PS:本文为阿随君原创,禁止二传二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