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将思维模型迁移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呢?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将某一思维模型的本质抽象出来;第二步,与眼前问题进行类比;第三步,将思维模型的解决方案迁移运用到眼前的问题上。
“不均衡发展策略”模型
读高中时,我在一节历史课上学到了印度的一项经济发展策略——“不均衡发展策略”。它对当时印度的经济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这是怎样的一个策略呢? 当时,印度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不发达,他们想要迅速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因为资源有限,无法实现全面提升,于是,他们就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先集中力量发展较为容易的轻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因为轻工业所需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同时,轻工业的发展也能为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让重工业的发展更加容易。 正是因为采取了“不均衡发展策略”,印度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非常快速的提升。
这个策略让我印象深刻。 后来上高三时,我发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数学成绩考到我满意的分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然后,我想到了印度发展经济采取的“不均衡发展策略”,于是我灵光乍现,觉得可以用这个策略来进行高考复习。 策略实施前,我复习数学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最后一道大题上,但收效甚微,因为这道题是整个数学试卷中最难的部分。这样做我就没有时间去复习其他类型的题目了,比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这就导致了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经常出错,得分不高。
可以说,当时我面临的情况是,在最后一道大题上用了太多时间,但收效甚微;同时,由于没时间复习简单题目,所以做简单的题目时,错误频出,得分不高。 将“不均衡发展策略”迁移运用到数学复习中后,我是这样做的:将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问答题当成印度经济体系中的“重工业”,其他题当成印度经济体系中的“轻工业”。那么,根据“不均衡发展策略”,我的数学复习策略就是:先全力练习选择题、填空题和简单的问答题等,再练习最后一道比较难的问答题。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先练习最难的问答题。
于是,在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时,我全力练习前面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占分很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等,目标是力争全对;在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时,我开始全力练习最后一道问答题之外的其他问答题,力争全对;最后,在高考数学第三轮复习时,主攻最后一道问答题。 当时我估算过,如果复习时间不够用,实在来不及的话,我只要保证前面的题目准确率高即可,最后那道大题不管能不能得分,我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数。
最后,我的高考数学成绩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我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得分很高,简单问答题扣分很少。所以,最后一道大题我虽然并未拿到满分,但我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高考数学成绩。 相反,如果那时我的策略是把所有时间都拿来专攻最后一道问答题,而没时间复习前面那些简单的题,结果可能就是,简单的题答题准确率不高,最后一道大题也有可能答错,最后满盘皆输。
从表面上看,印度的经济发展策略与我的高考数学复习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如果我们去思考两件事的本质,就会发现它们是一样的。 根据迁移思考的三个步骤,我们来一步步分析:第一步,将“不均衡发展策略”这一思维模型的本质抽象出来,它的本质是,在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目标很多的情况下,为了高质量完成多项任务,并使整体效果最优,应先集中所有资源去实现相对容易的那个目标,然后再将所有资源聚焦在相对较难的那个目标上;第二步,与眼前问题进行类比,将这一本质与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即高考数学复习所遇到的情况相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具有“表面不同、本质相似”的特点;第三步,将“不均衡发展策略”这一思维模型迁移过来的话,就是先集中精力和资源去做最容易的那部分工作,即选择题、填空题和简单的问答题,以提升整体数学水平,然后再将精力和资源投入最难的那部分工作中,即复习最后一道问答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