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知不好,为何改不掉
有时候,拖延症好似那毒品。
任务即将临期却没能完成时,我们往往会感到紧张、焦躁的情绪,而这种焦躁会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瞬间有了“超人”的能力——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效率陡然提升了许多,专注程度也成倍增加。
如果恰好能赶在期限前完成任务,那这种成就感就会上瘾,过瘾的同时又感慨于自己的潜力无限。这种拖延症所带来的劣质快感,会让我们爱上这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终形成“有瘾”的拖延问题。
问题是,我们能保证一次按时完成,两次呢?更多次呢?
爱上拖延本就是一种罪过,必须要趁早斩草除根。
02
改变
意识借口
“吃过饭已经快11点了哎,那就再休息一会吧,下午在开始…”
“距离结束还有好多天,那么点任务量,明天再说吧”
克服拖延之前,首先应该想一想自己常用的借口有哪些。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借口的时候,此刻就正在拖延。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责备拖延当下的自己,而是看清当下自己的拖延状态,通过当下的情绪感受去关照自己拖延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
立即行动
如果此刻正在思考一件事,“我要不要去弹琴”,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就是不会去弹琴,当你思考得越多,那你放弃这件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想,永远都是问题,做,才能知道答案。
要写毕业论文,实在不知道如何下笔怎么办?先打开电脑,再新建一个文档,列出来大纲,写上小标题,内容就自然而生了。
拒绝过度完美主义
“现在的时机对我来说还不成熟,再等等”,总想达成一切的完美先决条件,这样的拖延就无法避免,甚至可能会一直原地踏步,永远处于准备期。
很多事情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瞬间的质变,所以一些人往往会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进而还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论:只要时间够多,我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细化小目标
我想考研上岸,这个目标太宏观,任务量也巨大,像只无头苍蝇,我们的大脑是拒绝的,很快没怎么开始,就劝退了。
我们要做一些大脑喜欢的事情,把任务拆解成一步步可以解决的小任务,先明确自己的现有能力,以及十分努力后达到的最高水平确定目标院校,每完成一项小任务,记得给自己放松的时间,也可以是一顿自己爱吃的大餐。短小精悍的愉悦更符合我们大脑的机制。
减少干扰
如果你问我,自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手机!
正在用手机看资料的时候,突然的新闻弹出,就莫名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反复发生,建议关闭那些手机app的推送。
03
END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呢,希望给正在阅读的你带去了能量,哪怕只是一丝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