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呈现。
我家孩子,是个姑娘,9岁,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却让我十分的头疼。问题一大堆。学习成绩先不说。就每天一大早起床上学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双管齐下,既定了闹钟,我又去人工叫她起床。但是收效甚微。我早上6:00起床后,先去她的房间叫她起来整理书包。她说再睡一会儿。烧好早饭了,6:20时起来喊她吃早饭,她还赖在床上。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居然跟弟弟比,说弟弟怎么还没起床,凭什么让她起床。第一次叫她起床,我还能心情比较平静,第2遍的时候叫她起床,我已经生气了,她还找这样的借口。弟弟现在还没上幼儿园呢,怎么可以跟弟弟比呢。她已经上学读书了呀,就应该懂事了。训斥她一通,她才不情不愿的开始穿衣服。我就在外面照顾弟弟。6:30闹钟已经响起了几遍,她还没有从房间出来。这个闹钟对她来说根本就没用。这个时候我真的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冲到房间里,发现她就穿着上半身的衣服,继续躺在床上睡觉。气得我把被子嗖的甩开。啪啪屁股上打了两巴掌。训斥她必须得马上起床。已经没时间了,再起床洗漱再去吃饭 ,她又是习惯磨磨蹭蹭的,这个时候出发上学就要迟到了。万一堵车到学校都8点了。她就开始哇哇大哭。还冲我发脾气。故意把奶奶招惹进来。让奶奶做她的挡箭牌。奶奶一冲进来就要冲我唠叨,有话好好说,不能动手打孩子。孩子就更加磨蹭了。奶奶从小在老家带她,特别惯着她。她从幼儿园读书开始,才到身边与我们共同生活。这样一吵一闹,一个早上的好心情都没有了。奶奶总是这样,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挡在前面护着她,我怎么管?她哭哭啼啼的洗漱吃饭上学,我怒气冲冲的送她上学。基本上都迟到。一般都是8:00到学校。影响她早上的学习。班主任经常给我打电话,说她上课迟到的问题。让我多管管。可是我已经尽力了呀。早上至少叫三遍,还家里面闹得鸡飞狗跳。一天的心情被早上这样一闹,搞得都不好。她就是这样懒,跟他爸爸一样,他爸爸就是喜欢睡懒觉。懒得不得了。他爸爸也经常上班迟到。怎么不跟我学呢?我每天早上6:00就起床。看她的同班同学小王,那么乖。她怎么就不能学学呢?她晚上一般8:00多写完作业。然后开始玩手机,一玩儿就不可收拾。不是我不陪她,我还要带弟弟。睡觉时间大概在10点多。觉得睡眠时间也差不多了呀。
真的是很无奈,很生气,又很失望。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觉得自己当家长当的也很失败。每天家里面鸡飞狗跳 ,由起床引起家庭大战,日子这样重复,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个头。
二原因分析。
(一)奶奶,妈妈和孩子在起床时间上没有达成共识,妈妈没有取得奶奶的有效支持。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一厢情愿的规定时间,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也没有取得奶奶的支持。
奶奶,作为成人对于按时起床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
(二)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没有睡足10小时。
孩子10点多睡觉进入房间 到早上6:00,妈妈开始叫第1遍。孩子只有不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况且等孩子10点多去房间睡觉,并不代表着她可以马上睡着进入梦乡,她可能睡着快11点。
大部分孩子玩手机是打游戏,这个时候大脑容易兴奋。这兴奋的大脑去入睡也需要时间。把打游戏的睡前项目更换成其他一些安静的活动。
(三)在口欲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0~3岁的时候主要有奶奶抚养,妈妈远在上海。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在第1阶段0~1.5岁的口欲期,婴儿的生存信念是我能活下去吗?嘴和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婴儿通过口腔来品尝体验他的世界,每天生活的中心内容就是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的关键期,也是建立安全快乐的母子关系的重要时期。
而在这个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妈妈不与她同在。失去了这段建立安全快乐母子关系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感降低。
而良好的关系是进行顺畅交流活动的前提。
在这样的关系的底色下,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是比较紧张和充满冲突的。
(四)在潜伏期,妈妈没有充分的尊重同伴在孩子交往中的正向作用。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6~10岁是孩子性心理活动的安静时期。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对动物,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日益增重。学校的学习和同伴交往活动日益增加。
案例中的孩子年龄9岁。同伴交往对她的影响日益增加,愈发看重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位置。而孩子的妈妈经常,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和同班同学的优点做横向比较。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够好,陷入自卑,激发孩子的攻击性,还有可能逆反心理。破坏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一个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比较好,有力量,感受到爱的时候,才较容易发生调整。
(四)在形成勤奋品质的关键期,妈妈不断进行懒惰的负面强化。
据艾瑞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6~12岁,是勤奋与自卑心理危机产生的阶段,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期,在孩子不能按时起床的时候,妈妈没有去好奇的询问不能起床的原因,提供相应的支持,而是贴上一个懒惰的标签。不断的进行负面强化。
孩子产生羞愧感,启动防御机制,保护自己,产生拖延的行为。
(五)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观察理论,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是一个人具体的行动,榜样的作用很大。爸爸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按时起床,准时上班,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六)充满冲突的家庭关系氛围,容易使孩子与母亲对立,身心不宁。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对爸爸充满了否定,妈妈和奶奶之间因教育问题也有冲突。孩子和妈妈之间也有冲突。所以家庭关系紧张,孩子身心难宁。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观察理论榜样的作用很大。所以孩子就容易产生冲突对立的心理倾向,容易和妈妈对着干。当实力小于妈妈的时候,就通过行动进行无声的反抗:你让我起床,我就越不起床。
(七)妈妈不会有效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孩子不能按时起床习惯的养成。
在妈妈看见孩子没有起床的时候,忍无可忍,非常生气,去打孩子。当她的愤怒情绪出现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的处理。肆意的宣泄情绪。给小女孩带来心理阴影,挫败感,伤害孩子自尊。
而当与奶奶发生不一样的教育观的冲突的时候,妈妈是在心里面很生气,憋闷在心里不去沟通。而是去压抑情绪。
这种榜样的示范,也会让孩子有情绪时候 ,要么肆意的宣泄情绪伤害别人,要么压抑情绪伤害自己。
这种冲突也导致孩子无法按时起床。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
妈妈在接到老师的电话所面临的焦虑,需要自己进行有效的化解。不把这种焦虑感,压力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从而使得在情绪上,亲子关系进入负面恶性循环。
(八)当二孩出生的以后,妈妈没有抽出时间去更多的陪伴大孩子,爱的丧失 或剥夺也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挫败感,影响孩子按时起床。家里增加一个弟弟以后,妈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而老大这个时候会丧失很多原来具有的关注。有可能甚至会退行。用不好的行为继续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三具体对策
亲子陪伴的本质是让孩子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得到更多力量感。
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提升了,就会相对容易的实现按时起床习惯的养成。
从叙事治疗的哲学观来看,人们的自我认同感是透过不断与他人的互动,且受到不同的种族社会文化影响而形塑的。
根据叙事心理学专家Michael White的观点,人是人,问题是问题,问题不等于人。问题并不总是100%控制人的。总有一些例外,人是可以影响问题的。
根据这样的思路对策如下。
(一)妈妈加强精神成长,学习接纳自己,以及有效的情绪处理。
这是一个比较焦虑的妈妈。她把不能让孩子按时起床的失败,等同于自己。首先要把问题和自己分开。去更多的接纳自己。
面对着家务,工作,养育孩子,妈妈不可避免有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是一个人真实的状态反应。但是行为,及背后的想法有对错。
妈妈首先尝试接纳自己的生气,无奈,失望和挫败感。情绪是一个信号,尝试去寻找情绪背后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去倾听自己的需求:需要爸爸做好榜样,需要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保持沉默,需要自己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和孩子交流 ,需要孩子可以按时起床。
接着,通过听音乐,画画,在不打扰别人的地方大声吼叫,或者给自己一个拥抱多种方式来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最后在自己情绪平静以后,去做有效的行动来支持自己。分别去找爸爸奶奶女儿进行沟通。
当妈妈有更多的自我接纳时,就会对女儿有更多的接纳。女儿被接纳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力量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妈妈可以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以身示范,女儿也会比较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这就为良好的沟通,亲密的家庭氛围奠定了基础。
(二)妈妈召开家庭会议,取得爸爸奶奶的有效支持,倾听好奇孩子不能按时起床的原因,以及按时起床需要的具体支持。
在此过程中注意把孩子和不能按时起床的问题分开,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爸爸妈妈和奶奶永远爱着孩子这个人。全家拧成一股绳,去面对不能按时起床的挑战。把问题外化。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用平等柔和的语气去尊重孩子,倾听理解孩子。
(三)爸爸做好按时起床的榜样,睡前陪伴,进行比较安静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看书,画画,听音乐。
(四)全家进行协调,给到大孩子有比较多的陪伴。用发现的眼睛,抓住机会多去正强化孩子,是一个勤奋的人。尤其是妈妈。创建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
同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进行更多的肯定和理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不拿孩子的缺点,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做比较。停止拿孩子与同班同学小王,弟弟做比较。鼓励孩子进行纵向比较,与原来的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
抓住孩子进步一点点的机会,用放大镜去看到孩子的进步,进行不断的鼓励,肯定和好奇。多问孩子在取得小小的进步的时候是怎么做到的,帮助孩子总结成功的经验。
(六)发现孩子的例外事件:可以按时起床的事件。好奇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积累成功的经验。加强自我认同感,提高孩子的内在力量。
总之小小的问题,是危机也是机遇,按时起床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人之间沟通模式的调整,相互接纳肯定和鼓励,形成温暖友爱接纳的家庭氛围是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