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孔子文化学院
亲子阅读中,怎样把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融合

亲子阅读中,怎样把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融合

作者: 蓝宁读书室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21:52 被阅读307次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已经深刻地扎根在我们的骨血中。习大大就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曾说过“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今年九月份全国统一的部编本教材中,也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儿童出版政策也越来越向原创和传统文化内容倾斜。可以想见,未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童书会越来越多。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亲子阅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百度内容。其实,传统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到现在为止,古今中外的文化学者尚不能得出定论。但大致内容应该有以下这些:

    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更精细、准确的划分就留给广大学者去伤脑筋吧,即使上面说到的这些就够我们看的了。接下来,我们还是说说绘本中的传统文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1.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易于被中国孩子吸收。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和中国孩子没有隔膜,可以直观地感受其具体形态。传统文化中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风俗习惯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甚至连名字都是很大众化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孩子建立丰富、健康的精神世界。从上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先哲的智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开阔孩子的文化视野,把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灌输给孩子。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篇故事都上升到这么高的理论水平,但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这些东西都会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孩子的思想中。

    3.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孩子建立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不逊色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让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他们奋发前进的动力。看,我们的祖先曾经创作了这么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祖国的花骨朵,更应该努力才对呀!我觉得,和孩子一起看书中的传统文化,就和观众们看《战狼》的效果是一样的,都能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看到这些高大上的词句是不是觉得望而生畏?其实,没有那么远啦。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东西潜移默化不需太多解释。在亲子阅读中,和孩子一边读一边想,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传统文化在绘本中的表现形式

    关于传统文化的绘本很多,但大致有以下三种形式。

    1.注释赏析类。这类形式的绘本大多是古文的注释赏析,常见的有古诗、古文的注解和赏析。一般原文比较短,容易理解。比如一些唐诗、宋词的注解和经典的《论语》《孟子》等篇章,或者《笠翁对韵》《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

    如理工社的这本《春晓》:

    集音乐、唐诗、绘画于一体,在背诵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吟唱古诗,还附有光盘,背诵、赏析、吟咏都有了。

    再如禹田文化有限公司的这套国学经典,加了拼音,不仅有原文,有注释,还有和原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 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接力的这套《中国汉字听写大》,就是针对汉字的起源发展进行讲解。字有点多,适合大一点的孩子看。

    这套书分了六个版块:

    (1)汉字故事——趣味讲解汉字相关历史、文化故事。

    (2)趣味知识卡——拓展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国学,滋养品性。

    (3)汉字小达人——诊断汉字书写和使用时的常见错误,辨析易混词语,解析常用成语。

    (4)汉字游戏宫——趣味汉字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5)”字霸”养成课堂——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独家汉字学习秘籍。

    (6)“字”得其乐猜字谜——欢乐字谜。

    这样一来就把一个字讲清、讲透,还讲得生动有趣。

    相同类型的书还有《中国成语大会》(儿童彩绘版)

    2.记录改编类。这类书包括中国民间故事、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节选,传统节日的传说,等等。

    如禹田暖房子的这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

    这套书将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当作素材,用现代的眼光进行审视,按照绘本创作的特点加以整理和改编,理出脉络、搭建结构,让中国的孩子看到,我们也有不输于任何国家的本土民间童话。这套书由向华、中央美术学院的绘本创作工作室共同创作,是在查阅、梳理大量民间文学资料后完成的,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很见功力。尤其是故事的结尾,结合了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再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套《中国老故事》

    这套书共包含了民间故事 神话故事 民俗故事 各族故事 人物风物传说等共12册。本着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的原则,将美丽的中国幻想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优美的现代母语重述,画风也非常有民族特色。大家感受一下。

    还有蒲蒲兰的《北京的春节》

    这本书是根据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创作的绘本,老舍先生的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流畅自然,配上细腻喜庆的图画,让人仿佛回到了老北京。大家来感受一下里面的画面和其中的细节。

    3.创新融合类

    这类绘本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的节日、历法或者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融合风俗习惯和身边事物,创作出一个新的故事。

    比如:朝华出版社的《小米游侠记》。

    这套书一共六本,以小米为主人公,以她手中神奇的云符为载体,上天入地,在一个个节日或节气前后,经历了神奇刺激的冒险活动。每本书讲一个故事,贯串一个主题,穿越古今,融合了节日的风俗习惯、饮食特色,中国诗词和中国名人故事等内容,以“主题故事加游侠小百科”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出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

    还有这套专门讲中国传统节日的绘本:

    这套绘本一共四册,以一个孩子(也就是伊伊)看中国传统节日现象的视角为主线,串联了亲子故事、节日民俗、传统知识、互动游戏等要素,突破了传统讲述节日故事的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融贯东西的思路展现出了建立亲子亲密关系的方法与要点。故事、手工、涂鸦、英语,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感,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四、怎样解读绘本中的传统文化。

    说了这么多,那在亲子阅读中,我们应该怎样把传统文化和孩子的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怎样解读绘本中的传统文化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文化高大上和难远深的印象。

    很多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很高大上,唐诗宋词元曲,文绉绉的,还不好懂,必须得看注释才知道是什么意思。真没有,传统文化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深奥,虽然里面会有一些庙堂文化,贵族文化,但在亲子阅读阶段,家长大可以放宽心,用平常心去看待传统文化,先从观念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比如,出门看到草,想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到花,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到雪,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鹅,想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要知道越有生命力、越优秀的传统文化越容易被人们传诵。

    2.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提高孩子的参与感。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不是读完了就算结束了,而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能充分参与进来,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比如,出门看到草,随口吟诗,看到一本讲节日的绘本,我们就在那个节日带孩子参加和节日有关的庆祝活动,和孩子做相关的游戏和手工等。

    还拿《小米游侠记》这套书为例,这套书是从一个现代的小姑娘小米作为切入点来写的。小米是现实中的人物,她会跟着爸爸妈妈去山里旅游啦,去乡下爷爷家玩啦,去外婆家探望亲人啦,等等。在她的现实生活中,节日风俗,当季食物,物候学的知识,节气中的故事,等等,自然而然地出现,书中的大人也没有郑重其事地告诉她,注意啦,注意啦,这就是传统文化,你要学习,要应用。没有,这些都没有,而是在相应的季节中,由爸爸妈妈带领去乡下或者在家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冬至去爷爷家看戏啦,立冬的时候和外婆一起挑菜,晾菜,刷缸,腌咸菜啦,端午时节和爷爷一起去赛龙舟、抢鸭子等。这些,小米切切实实参与进来了,这种和现实生活充分融合起来的传统文化,相信每个孩子都会难以忘怀。

    《小米游侠记》买回家后,我家孩子看了《腌咸菜》的故事,很好奇书中提到的红薯叶是什么。正好,上个星期六回老家,我妈在门前种了红薯,我就特地带儿子过去看,告诉他哪里是红薯叶子,哪里是红薯茎,红薯长在哪里,我们小时候都吃过哪些红薯食物。他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对那本书印象更深刻,还了解了很多农业知识。

    3.平时的生活中要有仪式感。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供学者研究用的,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回到生活中,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除了节日中蕴涵的意义外,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吃喝玩乐。那我们就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这些方面入手,营造一种仪式感。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愁吃,不愁喝,吃什么好像都没什么新鲜感了,好多水果也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弄得孩子都不知道什么叫当季水果了。而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则让当季的水果和食物有了隆重登场的机会。有了这个仪式感,不仅可以让孩子有机会验证书中的传统文化,了解物候知识,连生活都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过中秋节了,我们就带孩子一起去打月饼。有的人家有烤箱,那就和孩子一起动手做月饼,还可以一起做手工灯笼。到了晚上,全家人坐在阳台上,摆好月饼、苹果、梨子,一边说书上的故事,一边品尝美食,那场面真是温馨又美好!一定可以成为孩子美好的记忆。

    八月七日是立秋,想到《小米游侠记》 中的小米在冬至那天去看了大戏,我就给阳阳买了西瓜,告诉他,这叫“啃秋瓜”。据说因为瓜总是跟繁衍后代有关,“瓜熟蒂落”“开花结果”,吃西瓜也代表着一种代代相传的美好期许。也因为西瓜性寒,立秋以后,天气转凉,西瓜就会越来越少了。他一边吃瓜,一边还有兴致地问我,立秋还吃什么?我上网一查,天,立秋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呢。比如,在浙江金华地区,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义乌有在立秋这天吃赤小豆的风俗;山东有个食俗说:“立秋吃渣,不呕不拉”说的是立秋前后吃几碗豆腐渣,可以预防秋季拉肚子等胃肠毛病。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除了这些,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腊八煮粥,二十三吃糖瓜,等等,一些儿歌民谣中食物对应现实生活,在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食物,让本来平平常常的食物,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让食物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就是仪式感的现实意义所在。

    4.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当然了,一些传统风俗或者文化内容发展到现在,和孩子现实的生活有点远,我们可以把阅读形式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就好像现在让孩子们听那种咿咿呀呀的京剧,小孩子可能一时接受不了。那可以先听《说唱脸谱》;一些文学名著可能太深,看不懂,那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听音频啊,网络上有好多爸爸妈妈叔叔讲故事的节目或者公众号,平时有时间,可以让孩子先听着,了解大概内容;有些书看完了,我们还可以去找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来看,对比其中的内容,看电视或者电影改了哪些地方,改得好还是不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回忆、交流,孩子会有独特的发现。运用多种形式和孩子分享书中的故事,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有其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不同书中的相同形象或者内容对比讨论。比如,我和孩子在看《小米游侠记》的时候,就注意到,《腌咸菜》中的灶神又贪吃又爱哭,《月宫大盗》中的嫦娥既不温柔也不美丽,走起来还非常剽悍,让我瞬间想起《罗马假日》中的赫本在剪完头和派克一起去看电影时的扭屁股镜头。《菊花泉》中的菊花泉一会变成老态龙钟的老婆婆,一会儿变成俏丽可爱的小丫鬟,不时捉弄一下小米。这些神仙一改我们在《西游记》在中看到那些仙风道骨的神仙形象,变得特别接地气。我裁了几个图,大家感受一下。

    从左到右依次是:灶神、嫦娥、菊花泉变成的小丫鬟

    说到这里,我还想到动画片《大圣归来》中的大圣。我儿子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江流儿和大圣刚认识的时候那一段对白。江流儿不停地崇拜地问,大圣酷酷地歪楼,每次他都看得哈哈大笑。我问他,这个大圣好,还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圣好?他说,都好,但这个大圣好幽默啊。

    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形象经典不经典?经典!那是好多人童年的标配!我家孩子光是光盘就看了好几遍,不能说他不喜欢。但他每次看到《大圣归来》时的那个桥段还是笑不可抑。所以,经典也好,传统有罢,要和现代接轨才能很好地流传下去。和孩子一起多看,多交流,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孩子大人都有收获。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其中也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注意剔除掉,尤其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要注意有选择地给孩子看和读。

    比如,现在网上有很多的读经群,所谓的国学群,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幌子要求两三岁的孩子读经,背经,美其名曰“先用传统文化在孩子的脑子里占地方”,还批发各种“国学典籍”。我真的曾经被拉进群去过,网上的群也有,线下的群也有。线下的那个群主见我去了以后,拿出一沓子复印的A4纸,说这是我们的国学老师自己写的教材,他的孩子就是学了这套教材考上香港名校的。我瞅了一眼,纸质粗劣,印刷粗糙,估计是印制电线杆上的那种小广告的小作坊印刷的,错字连篇。我看了心里有点可惜,这要是我们的校样,得多凸显能力啊。我们校对错一个字扣五块钱呢。啊,对了,忘了说,就这么一套连书都称不上的“国学典籍”,需要人民币1200元。群主还拿出手机让我看,都谁谁买了,现在教材紧缺,有意的话,我给你走后门先留一套。我赶紧谢绝了。先不说钱的事,就这样的教材你还敢让孩子读,你家的孩子是充话费赠的吗?

    还有网上的国学经典群,讲孝经,讲奉献,这个不是不能讲,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更不能变成宗教似的盲目崇拜。天天早上先发一段鸡汤文,然后轮流讲,我家的人读了经以后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就差说读经能带来世界和平,宇宙安宁了。所以,遇到这样的群,我都是二话不说就退出,更不会拉我的孩子一起来读。

    再有,一些“愚忠”“愚孝”的思想,我们也要剔除掉。比如“郭巨埋儿”为了让父母吃上饭,就把孩子杀死,这种故事简直令人不寒而栗。另外,还有《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一直以来,我们认可的说法是,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孩子懂得谦让。真的是这样吗?

    《三字经》的原文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认为,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故事不是要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而“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这个让,不是“情”,而是“法”。朱教授认为,这个法在当今社会是不合理的。“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他觉得“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

    所以,传统文化是不断流动的,把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意义的绘本才是有价值的,才会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欢迎。对于家长们来说,绘本中的传统文化要发展地看,辩证地看,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引导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这套《中国民间故事绘本》:

    这套书共四册:《金鞋子》《峨眉韵》《乌鸦公主》《毛驴客栈》,均取材于新颖奇特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其中的《金鞋子》和外国的“灰姑娘”的故事非常相似,但故事的却还有一个脑洞开放的后记:给故事的主人公叶限带来好运的鱼骨没有了。你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连宝贝也不会永远属于一个人,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很多人知道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却对自己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知之甚少。追根究底,“大多是因为那些故事都是经历特定年代,以人定胜天、阶级斗争为基调删改过的故事,并非是中国传统故事宝藏的本来面貌”。我比较赞同峥嵘老师的一句话“绘本的编著过程就是重新选择和重新解读的过程”。而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变迁,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阅读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阅读中,怎样把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融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yw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