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后定于春秋时期。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叫作“节气”,第二个叫作“中气”,现在统称“节气”。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是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在草叶上开始凝结成一层晶莹剔透的露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孟秋,是指秋季第一个月,农历七月。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的时期之内。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季秋即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古时把长子称为孟;次子称为仲;三子称为季。所以古人用于细说季节时,则把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段。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所以白露过后,应积极地预防秋燥。白露时节,也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华北地区,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人收获的节奏。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到了白露时节,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华中地区,抓紧时间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了,棉花也分批采摘,晚玉米得加强水的管理。
七十二侯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侯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侯。各侯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一候:鸿雁来
北方天气开始转冷,大雁开始飞往南方过冬。
二候:玄鸟归
玄鸟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玄鸟的初始形象类似燕子。白露前后,燕子也纷纷开始飞往南方,因为它们大部分喜欢选择在清风朗月的夜晚迁徙。
三候:群鸟养羞
羞,同“馐”,指精美的食物。一些不用迁徙的鸟类在白露前后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了。
白露习俗
1.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2.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3.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在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此时釆制的茶叶泡出的茶水甘醇清香。
4.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开始用糯米、高粱等五谷来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