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一个人的朝圣》看完了,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个问题:他走到贝里克,奎尼就能活下去吗?我是希望她能活下去的,因为哈罗德有这样的一个信念,每一次哈罗德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都在告诉自己“奎尼还在等我。”在电话亭里给疗养院打电话的时候,他听到奎尼好转的消息兴奋的像个小孩子,看着这一段,我也由衷的为哈罗德高兴。只是结局……让人说不出是喜是悲,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后来,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戴维呢?一直是莫林给戴维打电话,在哈罗德的回忆中似乎也充斥着对戴维深深的愧疚,戴维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不禁用我们现在的思维去想象:哈罗德和莫林是空巢老人,戴维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他工作很忙,没空回家。在整本书中,只有一段莫林和戴维的对话。莫林终究忍受不了痛苦,向戴维诉说,告诉戴维她欺骗了邻居。戴维劝说她去医院,并把真相告诉邻居雷克斯。后来又一次莫林给戴维打电话,戴维却没有回答。在故事的结局才发现为什么。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会如此疏离,这并不是普通家庭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他们其实还爱着彼此,只是因为儿子,而让他们误会太深,却不敢勇敢的表达出来。为什么哈罗德一直愧疚?为什么戴维一直没有出现?
我一直都不敢想象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没有出过远门,他到底是怎样走到贝里克的。即使雷克斯说还有12英里就到了,我还是不敢相信他居然走到了。其实,我一直都相信他可以做到的。一股信念支撑着他,我一直认为,当一种信念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信仰。也许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他的确是一个朝圣者,为了自己的信仰出发。他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破坏东西。在没钱之后,他靠别人的救济和自己的野外生存继续前行。那年在西藏,导游告诉我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朝圣者一路跪拜到大昭寺,如果有幸遇到的话,请给他们一些食物,他们不接受钱财的捐赠。哈罗德和这些朝圣者的行为多么相像啊。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思考过吗?我没有。“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也许有人这样回答吧。哈罗德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他发现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我发现这本书真的无法评判它是一个喜剧还是悲剧。就好像哈罗德的一生,母亲琼走的那一天告诉他“我不适合做一个母亲”,后来他遇到一个很适合做母亲的莫林,给了儿子全部的爱。他的父亲成了一个酒鬼之后,流连于女人之间,从未关心过他,在他十六岁之后还把他赶了出来。他在酒厂上班,平淡无奇的, 似乎除了奎尼,没人记得他,真的很没存在感。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莫林,在一次舞会上两人一见钟情,结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想引用一句前两天我在茶饮店看到的一句很浪漫的话:第一次相遇,你对我说了一声“嘿”,但我却像吃了一颗“糖”。
这也是一个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故事。从他决定走路开始,他就坚定一个信念:他要救奎尼。其实在我看来他不仅是在救奎尼,也是在救他自己。这是最初的时候。他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家里什么事莫林都会安排好的,那么他需要做什么?修草坪?发呆?他发现他什么都不要做,那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以他想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为老友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走路了,他不敢回头,怕积攒的勇气没了。走了一路,遇到了很多人,他同他们攀谈交流。有的人嘲笑他,认为不可能。也有的人为他鼓掌,相信他可以做到,也有很多好心人听完他的故事给他提供帮助。在所接触的人中,不仅仅他们给哈罗德了很多启示,哈罗德有时候也帮助了他们,哪怕只是简单的倾听。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帮助他人,比如那个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给爱人买一双运动鞋的英国绅士。
或许是他没答应儿子养狗的愧疚,亦或许是旅途中他需要陪伴,或者小狗的活泼吸引了他,终于他决定带着它。小狗陪了他一段路程,这一段路程他很快乐。最后快到达贝里克的时候,小狗不再跟他,也许是跟丢了,也许是遇到了喜欢的人。当哈罗德以为它丢了时,回头走了很多路找它,最后看到它欢快的跟着一个女孩后,他放心了,心想“这是它的选择,就随它吧”。他似乎并不把它当做一只小狗,而是一个陪伴,一个朋友或者同行者,同行的那么多人,真正理解他的只有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还有给他带来快乐的小狗。当莫林说给小狗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他说不,小狗就是小狗,有了名字就像是宠物了。他尊重它,它就是它。就像是他,终于懂得了做自己,明白了“我是谁”。
过程或许有点枯燥有点无趣,但是越到最快越是明快。看到他为奎尼的病好转而兴奋时,自己亦是忍不住的高兴,看书的速度都加快了。看到他因为小狗的离开而失去了方向否定自己时候,真的很为他担心。结局或喜或悲,全凭读者自己定义。看完有点小小的忧伤,还有一点小小的开心,掺杂一些幸福的感觉。书中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没有人能把它说的全面,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有一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不同的你在书中找到不同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