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
——行走与等待的双重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著,黄妙瑜翻译。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一家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和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夫妻关系疏离,日子平淡往复。一天早晨,哈罗德收到一封来信,这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尼。奎尼身患绝症,写信来与哈罗德告别。哈罗德写好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尼想到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历经87天,627英里,仅仅只凭借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尼就会活下去。
书中在讲述哈罗德的故事,从他的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亦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心灵之旅。这场旅行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过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你才发现,哈罗德原来就是你自己。故事中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进。 友情的重量
哈罗德是命运的不幸者,是生活的失败者,选择徒步走过漫漫长路,在普通人的眼中甚至认为是荒谬的懦夫的逃避行为。阅读中情绪亦是随之晦暗、失落、绝望、纠结,进而心生敬畏。我不是宗教信徒,无以理解“朝圣”者的虔诚、坚定。但是默默阅读此书时不禁反视现实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早已训练我们养成计算对待一件事怎么做成本最低的习惯,浮躁的双脚期待走捷径、速攀登。友情、情亲也时常被放在价值的天平求取平衡,诚然我们的主人公哈罗德他的旅程完全可以代之以汽车、火车,又或者一张情意满满的支票,依然可以令老友领受他的关怀。然而哈罗德始终相信:只要他走,奎尼一定会活下去,等着他。纯粹、直接、善良、笃定,最是简单不过的想法支撑着他走下去。这是一个不幸者对另一个不幸者的祝福与承诺。
自我的救赎
哈罗德的旅程是肉身与灵魂的双重修行,儿子的离世,让家庭生活宛如一潭死水。或许肉体的困乏、伤痛、疾病威胁是麻醉灵魂的良药。初上路时,哈罗德心中只有方向,不停走下去,压制生活曾笼罩的令人窒息的阴云,即使病痛几乎夺取他的生命。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埃克塞特让哈罗德吃了一惊,这些日子以来他自己已经建立了一中内在的节奏,城市的喧嚣仿佛要将这种节奏打乱推翻。在开阔的天地间,哈罗德又舒服又安全,一切适得其所,他感觉自己成了某些伟大东西的一部分,再不仅仅是哈罗德。”其实犹豫和徘徊从未离开过这个可怜人,然而这前所未有的适意指引他继续上路。一路上见到的人,他寄出的一张又一张卡片,以及那简单的一通通电话。哈罗德越来越沉静,在喧嚣的尘世间行走即是心灵的净土。
读此书之初,仅仅好奇这个怪诞的人和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逐渐明白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茫然若失,失去方向,选择向外求助、依靠是容易而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惯用方式;而寻求内生力,向内思考,寻找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极端痛苦而又漫长的工程。“当你把手放开,爱就布满世界。”一路走下去,只有把内心挖空了,那些美好的、珍贵的才会随之而来。那一段晦暗的日子,我希望自己是哈罗德,抛弃所有上路,就那样一直走下去,彻底删除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
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达不到了,也无法触及的,那就是你的。在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听到自己的思绪。安静的阅读、听听自己的心跳,我们的心灵亦期待一场朝圣般的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