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之分
古代一直崇尚士人社会,士人与庶众并不混合在一起。两者雅俗“分”赏,从来不曾共赏过。
如今现代社会不再提倡阶层,但是士人、士族、儒礼一直影响在社会深处。高雅与低俗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层面。
京剧在清朝有雅、俗两种表演方式。
一种唱堂会,观众都是士人官员或世家大户,属于追求高雅的阶层,剧团就表演一些高雅剧目,如祝寿、婚庆、跳加官等。
一种唱大戏,去往村庄市集百姓们中间表演,观众们追求低俗,剧团就表演一些酒色财气搞笑浑俗的节目,如丑角插科打诨,秋胡戏妻等。
北宋《清明上河图》也曾描绘了古代时期士人与普通百姓们的不同生活画面。
如今提倡文化兴国,德云社为中流砥柱,节目欣欣向荣,如果参考借鉴“雅俗分赏”的表演方式,是否会开拓一个新局面。
寓教于乐
高峰、栾云平、王九龙、秦霄贤四位男士台风稳健中正,文化程度高,尽量考虑采用一些隽永文学爆笑段子,特别适合去往高雅庄重的场所表演,如春晚、各大电视台。
岳云鹏、孙越、烧饼、孟鹤堂、张鹤伦、张九龄、杨九郎、周九良、尚九熙九位男士风格变化多端,可雅可俗。可以先从俗段子开始,不可一味求俗,最好循序渐进,以俗至雅,由雅反俗。
如果在俗中加入一些雅的因素,在让人发笑的同时又能移风易俗,潜移默化,使群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更好了。古代男子把教育孩子、端正社会风气当成己任,不一定非要义正词严地说教,通过一些笑话表演更容易让人接受,循循善诱胜于谆谆教诲,这就是古人所倡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创作漫谈
弟子们在创作之初也许会遇到瓶颈,化用前人的作品是一个学习捷径,如扒马褂,核心是讽刺穷横吹牛、拿人家东西手短等。要借的东西不贵也不太便宜,身份不是什么富豪,可以改成借任何一种东西,嘲讽某人吹牛炫富,比如吃满汉全席,化用报菜名;狗带六个Ipad;管家川二要竞选USB等等,可以讽刺的社会现象有很多,大致如此。
撰写作品的同时加上一点高雅因素,就更加耐人寻味。如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嘲讽无礼、不义、不信等社会表象。创作时考虑每个人的风格不同,编写不同的内容。
结尾
郭先生与于谦先生属于相声艺术门中的“通”者,经验丰富,格局远大,才学广博。我以前不懂“群众需要欢笑”的道理,胶柱鼓瑟,不知变通,如今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抱德云社大腿”,妄自评价与无礼建议,见识浅陋,水平低劣,请郭先生、于谦先生与诸位弟子们多多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