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5个核心思想

王阳明5个核心思想

作者: 培训师谢良清 | 来源:发表于2022-04-19 17:08 被阅读0次

阳明心学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心即理:良知即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①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②王阳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说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说“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无理”。

③这样,“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理不在心外,这样就无须即物穷理,而是理在心上求。为学功夫不再支离破碎,而是简易直截。

④良知与邪心,一个是高尚纯洁,一个是卑劣污浊。良知之心则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这就需要致良知,为善去恶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为各种行为的标准、原则、法则,而邪心、私心则不能。

2、知行合一: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②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③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④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⑤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知行本是一体,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所隔断,所以需要致良知的功夫来使其回归知行合一。

⑥比如张三虽然知道父母需要孝顺,却没有去做孝顺的事,这就不是真知。若是真知必定是做出了孝的行为。

⑦比如张三虽然天天叫着说要戒烟,却一直没有戒断,这也不是真知。知行合一的体现就是做出戒烟的行为。

⑧心上学,事上练

有一位官员特别喜欢听王阳明讲学,但是他公务繁忙,对王阳明说:“非常遗憾不能抽出来时间去修行。”

王阳明则教导他:“工作就是修行,心学不是空谈之学,只有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会学懂。做官的要断案,那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去练,断案时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要因为下面的人无礼而愤怒;说自己的好听话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他人就存心整治他,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私心,唯有不断地省察克治,心中不能有丝毫的偏离,便是良知,继而正确的去断案,则是致良知,就是真正的事上练了。”

3、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①【致是什么意思】致:推至,扩充。使良知践行于万事万物中,将良知推至于意念、行为之中。让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②【什么是良知?】良知具有知觉和判断两个功能。良知是合道而行的妥当。

③参照标准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良知不是良心(道德意义上的),也不等同于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良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与生俱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④良知是心体的主宰。良知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这个主宰常在。良知做主,就是动亦定静亦定,理无动者也。良知是我们做事的尺度,是应对人情事变是否合道的依据。修心在这个根上用功,才是立志坚定。

⑤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⑥【如何致良知?】《传习录》表述致良知,去事上磨练,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知行合一、心上学,事上练、格物致知。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①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最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犹如婴儿的赤子之心一样,洁净无瑕,正因为如此婴儿才能见常人所不能见、听常人所不能听,进而得到人们无尽的喜爱。

②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是心之所发,心体没有善恶,到意念发动便有善恶之分。因为心之发动为意念,往往是牵连于躯壳(习气欲望)而生,顺躯壳起念为“恶”,不顺躯壳起念(顺心体而生)则为“善”。

③知善知恶是良知: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良知怎么知道意念之善恶?因为良知乃天理,良知能够知善知恶,知是知非。

④为善去恶是格物:吾心之良知不但知善知恶,而且好善恶恶;由好善而为善,由恶恶而去恶,就是格物致知。格者:正也。格物:正意所在的物,即是意念而生(事事物物),都在良知(天理)鉴照润泽中表现为具体的善事善行。

5、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守仁在创办贵阳书院时对其追随着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

①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②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③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④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相关文章

  • 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

  • 【摘录】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

  •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心学”的核心概念自然是“心”,如何重建心体、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思想的...

  • 认知清单~王阳明,“开挂的人生”简直太完美

    引言 说起思想家王阳明,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啥能成为“全民偶像”般的人物? 下面的这篇清...

  • 龙场龙冈书院——王阳明“良知”说的源头

    良知说是王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理论成熟的标志。“致良知”三字虽是晚年提出,但“良知”思想却贯穿王阳明一生,是王阳明...

  • 2018.1.22

    感恩、成功日记 2018.1.22 1、今天早晨起床听了《王阳明哲学》这本书,总的来说知道了王阳明学的核心思想是“...

  • 分享:关于王阳明的极简清单

    说起思想家王阳明,你一定很熟悉。但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啥能成为“全民偶像”般的人物?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 王阳明心学 第一讲 王阳明与阳明心学

    本课视频链接 本讲核心内容: 1、王阳明的总体评价“三不朽”; 2、王阳明生平主要阶段; 3、阳明思想的分期; 4...

  • 王阳明5个核心思想

    阳明心学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

  • 学《致良知》摘录有感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5个核心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as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