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只要了解断舍离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1、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在筛选必要物品时,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就是要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取舍、选择。达到的结果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举个常见的反例,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某一天能派上用场而不扔掉;某个东西,明知它毫无用处却不想扔。这些都是把轴线错放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以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上。
2、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多余冗杂的物品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如果身边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就会有愉悦舒畅的好心情,也愿意为了这好心情,主动进行断舍离。
【与整理术、收纳术的区别】
区别之一,断舍离是通过收拾了解并喜欢上真正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区别之二,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不是物品,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而不是“扔了很可惜,它还能用”等。
1、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对自我形象作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不舍得用贵的东西,潜意识可能是认为“自己配不上,没达到那个标准”,察觉到使用的物品关系自我形象后,就想要把廉价的物品替换为高级的东西了,使用高级物品也是认可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2、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家里堆积的不用的物品,即废物和垃圾,浪费了很多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以及花费。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革命】
1、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把收拾日常用品作为开端要简单一些,慢慢改变观念,去除对物品的执念。比如,从收拾衣柜开始,一到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穿,但衣柜明明塞满了衣服,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不会再穿,却因为有感情只能收着”的情况,丢不掉是种执念,下决心开始去除吧。
2、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要是你自己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她都能那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她就行了”。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她生活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她就了事”。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对待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1、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如果因为冗杂的物品心烦不已,那就是物品的奴隶。把物品减少到自己可以把握的量,变成物品的主人,这是“舍”。
接下来,不但确保每样东西都在自己掌控之下,自己能确保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即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达到“断”。
买东西时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这时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这样的住所,是你的“自在空间”。
2、磨砺内在的感应力。往往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杂堆积,判断失误又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正式一种磨砺感应力的技术。瑜伽里,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过多的物品让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断舍离正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保证物品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舒适的。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断舍离要做的,也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比如,旧衣旧物回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