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个顺势而为的人,而顺势而为的前提是认清局势。
张仪并不是主动到秦国去的。他与苏秦虽然同是在鬼谷学成出山的人,但前期的张仪没有苏秦的好运,他没有在哪一个国家得到重用。当苏秦用合纵的想法说服赵王的时候,张仪还是默默无闻的人。但在苏秦的心里,张仪是强于他的。所以当秦国打败魏国的时候,苏秦害怕秦国发兵赵国,这样合纵的计谋就不能继续推进,他无计可施,想到了张仪。于是他侮辱激怒张仪逼他入秦,又使了手段将他引荐给了秦王,秦王很欣赏他,张仪就这样留在了秦国。
合纵计谋失败之后,秦王开始重用张仪。而张仪的立场始终与秦王的立场相一致。他希望自己能辅佐秦王成就王业。这或许是因为他辗转各国唯独在秦国得到了赏识重用,秦王于他有知遇之恩;又或许张仪清楚地看到了秦国的强大和天下必将一统的大势,因此他不遗余力的为秦国争取利益,为相魏国,他也在劝说魏国与秦国修好。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张仪无疑是出了大力的有功之臣。
张仪在秦国愈加受到重用,而与张仪当时的风光相比,苏秦的处境就不怎么美妙了。他在齐国与人争宠,最终被刺杀死去。
公元前316年秦王伐蜀之前张仪与司马错的争论十分精彩,值得全篇背诵。摘抄精彩之处如下: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对贤者的评价: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