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儿特别喜欢蘑菇。她大概是不知道蘑菇是怎么种出来的,如果知道了,估计就跟我一样不喜欢吃蘑菇了。
我不喜欢吃蘑菇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就是种蘑菇的。就是现在超市经常看见的白白的圆圆的那种蘑菇。
那时候周围也没什么工厂,大家都没什么经济来源。于是村里的合作社,还有村干部给大家找了个种蘑菇的“好项目”。
之所以要在好项目上加个双引号,后面大家种了就知道了。
为了种蘑菇,先要建个蘑菇棚。建蘑菇棚是要花钱的,钱没赚到,先要花钱,那时候的老百姓都是不大愿意的。
说到底还是没钱,于是只好自己动手造。父亲不是正规的泥瓦匠,只是村里搞建设时去做过几天的公用工,跟着泥瓦匠后面递过砖,拌过砂浆。(公用工就是村里叫过去干活儿,然后村里按一人一天多少钱,发给你)
现在想想我还是挺佩服父亲的,就这样他就敢自己挑起大梁,自己盖起了蘑菇棚。为了省钱,都是打捞的河泥弄点石灰搅拌搅拌,父亲就开始砌砖建房了。母亲、爷爷奶奶大家一起给父亲打下手。我有时候也会过去凑热闹,给他们搅拌烂泥石灰玩。
建蘑菇房子还是很辛苦的。先要挖地基,没有挖土机,都是大人们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出来的。之后就从地基下面往上砌墙。父亲大部分地时间都在砌墙。
就这样大家伙儿忙活了将近两个月,才把蘑菇屋砌好了。又在里面搭了上下两层,左右两排的蘑菇架子,中间方便走人。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开始种蘑菇了,然而正真地挑战才刚刚开始。
合作社提供了蘑菇菌种,都是结结实实的装在透明的大玻璃瓶子里的,跟输液的瓶子差不多。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瓶子里的菌种用铁钩子全部勾出来。这一步就很费时。
在这之前还要准备肥料,也叫堆肥。这个过程特别下饭,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准备一个篮球场大小的长方形空地,在四个角挖四个坑,然后在场地上铺上一层的稻草,浇上一层粪水,再铺一层稻草,再浇一层粪水。粪水会浸透所有的稻草,然后流到坑里。就这样一层层的堆到两米高,最后上面盖上塑料膜。
浇稻草使用的是一根长竹杆,一头固定着舀口。每天父亲都会掀掉塑料膜,然后拿着两米多长,带舀口的长竹竿不停的从四个坑中将粪水舀出,浇到两米高的稻草上。然后再盖上塑料膜。这个过程,我就是跑的老远都能闻到臭气轰天的。
那个时候不管你走多远,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那个味。因为整个村子,大多数勤劳的人家都开始种这什么劳神子的蘑菇了。
经过多少天我记不大清了,后来那个味道也不那么臭了。肥料也就对好了。之后就是将菌种肥料,还有松软的泥土搅拌混合在一起,均匀的撒在蘑菇屋内的架子上。
经过这样前前后后的工程才算稳定下来。剩下的也不可大意,必须要控制好蘑菇屋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第一次种到是有技术人员三天两头的过来指导。只是自己建的屋子,温度和通风的控制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有的数据,需要人工放置温度计,然后一个点一个点的记录。至于湿度,就只能靠人的感觉了。
父亲经常用手摸摸架子上的土,就知道是干还是湿。如果干了,父亲就会拿来喷雾器,往上面喷水。喷水一定要控制好度,如果喷得太湿了,还真没办法了,又没有风机增加通风。
就这样控制好所有的条件后,一开始的几天,什么动静都没有。也就忽然有天仔细一看,黑黑的架子上多了些白点点,三三两两的,在昏暗的蘑菇棚中显得格外耀眼。
从那之后,蘑菇们像是商量好的,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很快架子上都被白色的蘑菇覆盖了。这个时候要关注蘑菇的大小,要在蘑菇长得刚刚好的时候摘下。如果早摘了,蘑菇个小,卖相不好。如果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