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在《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样一节文字,在开始这篇文章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带朋友去剪发,他总是不满意发廊给他的发型,哪怕是一掷千金,请了店里最贵的发型师。在小区里东走西转,进了这位凡师傅家,朋友显得意外,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在城市热闹的公寓楼里,凡师傅半隐居在此,养了一只猫,客厅就是他的工作室。虽然是民居,工具倒是很齐全,就是有些凌乱:一面落地镜前,摆着转椅,旁边有烫发的机器设备,各种药水、彩色发卷七七八八散落。剪发是一种互动的手艺,他用触觉感受你的发量,用眼睛看你的发质,用耳朵听你的需求,体会你的审美。 …… 不知不觉聊着,头发就剪完了,朋友出奇地满意。他问多少钱,价格比市场低很多。凡师傅不肯接钱,指着柜子上一个木箱说,丢里面吧。朋友觉得他随性极了。忙的时候,他常常说,看看给呗,然后就转身忙活别的客人了。 …… 年纪越大,我越知道当个手艺人的好,只用打磨自己,只用做好分内事,无须讨好,无须谄媚,无须看人眼色。古人说,无须黄金万贯,只需一技在身。做个堂堂正正的手艺人,更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 我后来明白,我羡慕的不是手艺本身,是专注手艺背后带来的宁静,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摘自 祝小兔《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图片源自网络
一
看完这一节之后,我的脑海里想象了许多手艺人的样子:无论男女,年纪大多在中年以上,头发不会梳理得很整齐,但也谈不上不得体。衣服就是那种水洗蓝或者军绿色的工作服,手臂上都戴着袖套,胸前还挂了一件有点发黄的带兜儿的围裙。
他们的性格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终日沉默寡言,专注地做着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另一种是特别健谈,待人和善,邻里们都喜欢去他们的小店里坐坐聊聊天。
我家旁边有一条不太宽的路,周围的人大多都认识,即使叫不出名字也是眼熟的。路的一侧是居民区,另外一边则是开了很多的小店或者摆的摊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家烤鸭店和一个修理摊子,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了,所以,店铺的年纪一定比我大。
在我看来,两个老板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巧的正是上面说的。
图片源自网络二
先说说修理摊子的老板,有点胖,小眼睛浓眉毛,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他会修很多东西,自行车、电动车、电饭煲、电扇……在家里的时候经常会听见窗外传来的叮叮咣咣的声音,手艺还不错,生意也不错,看他的周围都堆满了各种锅和小电器。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个店面,把家伙往角落一摆,围出一条界限,就是他的地盘了,这也是我称之为修理摊子而不是修理铺子。
我很少看到他说话,几乎没有,也有可能每次经过摊子的时候,他不是在修东西,就是别着个手,小眼睛透过老花镜环顾四周。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他。
图片源自网络下面是烤鸭店的老板,个子不高,地中海,眼睛挺大的,有一对小八字胡。不知道他能不能称为手艺人,但我觉得能把烤鸭烤得那么好吃,确实是一门不错的手艺。
他的店面不大,店里也就一个烤鸭炉子,一张切烤鸭的台子,和一些放椅子和供一两个人走动的空间。他家的烤鸭每天都有固定的量,生意好的时候,中午就卖完了。
大多数我看到他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坐在店门口看报纸,就是和别人在店门口聊天。
有一天听爸妈聊天谈到了他,老爸和我说这个老板其实是一个诗人,很厉害,很多人写好了稿子都会拿去给他看。相信看到这里,你们一定和当时的我一样惊讶。所以,从那之后,我就一直觉得这个老板很神秘,他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三
其实很多手艺人都和他们一样,一干就是几十年。
之前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做称的手艺人,每天都在一间狭长幽暗的小屋里做木头称,明天,总有人会从他这里取走新的称。他一做就是六十年,房子就搬过一次,很少离开方圆半里的地方。这个方圆半里的地方,就已经可以供给他所有的生活必要物资,而工具必须去别的地方买,但他的一生只需要买两次。他专注于做称,看准度的时候,眼里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他的手艺,已经不是手艺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
就和祝小兔说的那样,这是每份手艺背后的宁静,是每个手艺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图片源自网络不知道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手艺人,可以在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也向这些淳朴的手艺人致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