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背后

作者: SukiQi苏琪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11:13 被阅读187次

            一直以来,喜欢文艺,向往文艺生活,但“文艺”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生活状态,从来没有仔细想过。最近读到柴静的《火炭上的一滴糖》,讲到冯唐说文艺,“至少能够启人心,多些美感,往天上一看,不光有太阳。人一分心,独立性就能建立一些”。百度百科说“文艺”更升华一些,说道了人格。它对文艺的解释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随着文艺复兴,人类重新发现了人和人格的伟大。文艺追求的是一种美学态度,一种人格完善,建立高贵人格的追求。

          文艺之美在我们生活的反映是什么呢?就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器物,必须要提的就是“手作、手艺”。从最早的磨制石器开始,到手工业的兴盛和繁荣,一直到清代的圆明园,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总是与器物相伴相随,器物是华夏文明传承几千年的代表符号。

          《Lens 视觉》杂志有一期,“以手抵心”是以冲绳这个城市为背景的。讲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宫古上布”、“石岭豆腐”、“久米岛绸”、“花织”、“壶屋烧”等各种手工艺。日本本来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国度,日本的文化就是不断的将外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的过程。日本人对小的和细微的美好特别敏感,所以流传过去的茶道、文字、纺织等慢慢加入自己民族特点,形成了一种“素雅神秘”的“和风”。日语有一个词,叫做“职人”,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是一辈子的“修行”,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B站热推的一部纪录片是张景导演的“寻找手艺”,是一部非官方的作品。拍摄人员和拍摄对象都非专业,但有一种古朴之美,很接地气。它节选了中国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新疆乐器、西藏佛像、云南油纸伞,四川彝族漆器、贵州苗族破线绣等手工艺,它的拍摄地点都是农村,很多都是一辈子的农民,他们的讲述质朴温暖,一路收获的信任和感动,很多的时候让我想起“诗经。”

                                           

          中国近几年也越发重视手作之物,但背后支持的价值观很单薄,有很多高高在上成为奢侈品,脱离了实际使用,让很多老百姓接触不到,成为了富人阶级的收藏。相比之下,日本的民艺大师柳宗悦倡导“器物应当忠实地为现实世界服务。只有具备了服务之心的器物,才能被称之为器物。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学都产生于服务之心。”张景导演的“寻找手艺”也在倡导手艺背后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手艺是实用的,是使用于生活中的,如果你的衣食住行身边接触的都是精美的手艺之物,这样何尝不促进我们社会美学与人格的提升呢?

          手艺另一个特点就是特有的温暖心灵的作用,我们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被大批量工业品取代的背后,失去的不仅仅是人最初的善意与温暖,还有整个社会的宽容与感恩。众所周知,造纸业是最污染环境的,但在“寻找手艺”里讲到了出产最好宣纸的安徽小岭村,造纸已经一千多年了,环境依然是青山绿水。就让我们回到最初,回归手艺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吧!我们的社会需要慢消费,需要给我们的传统手艺留有一定的空间。

          不论是“寻找手艺”还是“师傅”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工艺品背后的创作者,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代表了一种精神,我觉得很像沈从文先生形容他的朋友们描写的那样,一是对工作热爱到了痴迷,二就是天真的像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什么环境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享受生活,自得其乐。或许这是手艺的魅力,淡泊名利,悠然自得,何尝不是人生之道呢。

            郭若沫曾赋诗“银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历史带走了帝王将相,王朝兴衰,但带不走的只有文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成功成名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的度过,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文艺,追求美,或许匠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艺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wt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