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们总会羡慕取得成就者,尤其羡慕那些“轻松”地取得成功的人。和勤奋相比,我们更乐意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耻于证明自己是努力而不那么聪明的,尤其不敢面对努力之后依然不行的结果,觉得这样比不努力而不行更可怕。
于是,有人人前潇洒,漫不经心,证明自己对某事并不上心,人后再努力奋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则如果取得成绩了会显得自己比人聪明、能干、天赋异禀、高人一等。二则如果没有取得成绩,也能说明不是自己不行,仅仅源于自己不上心,没有好好去做而已,似乎认为聪明而不努力比努力而不聪明更让人尊敬、不容小觑。
可是,能够智商上碾压他人的人有几个呢?芸芸众生,我们大多为普通人,在这个群体里,要取得成绩,是非努力不可的。聪明和笨从来不是道德评价范畴里的东西,聪明者并不更高尚,笨人也并不更卑劣。那么,我们为何总想显示自己聪明而回避自己笨呢?
其实,与其展示自己聪明,不如正视自己的笨,然后努力去改变,从而获得更美好的自己。努力,奋斗,这才是我们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式。朱光潜先生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里说:“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不能征服的困难。古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希腊最大的演说家是德摩斯梯尼,他生来口吃,一句话也说不清楚,但他抱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大演说家,他天天一个人走海边,向着大海练习演说,到后来居然达到了他的志愿。这个实例阿德勒派心理学家常喜援引。依他们说,人自觉有缺陷,就起“卑劣意识”,自耻不如人,于是心中就起一种“男性的抗议”,自己说我也是人,我不该不如人,我必用我的意志力来弥补天然的缺陷。阿德勒派学者用这种原则解释许多伟大人物的非常成就,例如聋子成为大音乐家,瞎子成为大诗人之类。”
朱先生用“卑劣意识”解释了我们在面对自己不足时的心理状态,也说有这种意识,如果能正视,生发一种“男性的抗议”,再加以意志力的努力,是可以弥补缺陷,获得个人的发展的。而如果我们总陷在“聪明”的海市蜃楼里,那么,我们连改变的机会都没有了。
朋友们,光明正大地努力吧,我本不优秀,所以我需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