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唐代的哪个人物,可以跟咱们的苏轼比?”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另一个大臣反对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情,但在学问方面可比不了苏轼.”我们不去评论到底是李白还是苏轼更好些,就凭这点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个卓越之才.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生活于党争剧烈、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终生未离仕途.故其人生征程欺负曲折,感受阅历丰富多样.正如他自己所咏:“身行万里半天下”,“崎岖世味尝应遍”.这往往激发出他的深湛反思和超妙感悟,不时在其诗作中有所闪现.
然而,苏轼最可贵的一点,还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完全没有一个文人孤芳自赏的态度.他一生遭遇过不少打击,经历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几次差点儿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我们普通人也许无法学到他的才学,但他对待人生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的旷达人生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 .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林语堂把苏轼称为“快乐的天才”,一语中的.
而如今的人们每天过着浮躁的生活,埋怨这个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好机遇总不是自己的.可当我看苏东坡时我们没有资格这样说.不论是当时的社会,还是个人的机遇,我们不知幸福多少了.虽然,逆境的他是可悲的,一个人一生中几次大起大落,即便是再坚强勇敢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坦荡自如,可想而知,苏轼的遭遇是悲凉的.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被打倒,他时刻都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热爱.这样一种气度,是非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不是这个世界让你不幸,而是我们不够强大而已.
苏轼的旷达人生当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因为种种困难而难过、悲痛,前进艰难时,不妨读读苏轼的诗词,每一首不一样的感悟总有一个给我们一些启发.《苏东坡传》中这样写着: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欢.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苏轼的旷达人生
在人的一生中,有病痛、忧乐、悲欢,循环往复.其实转眼即时过境迁,直可付之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