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读书笔记之《金钱心理学》(第1至37页)
01
今天跟着书友们一起进入读写营的第二周学习了,很开心这周共读的书籍是跟经济、金融相关的。
在序言中,我发现有一段话挺耐人寻味的——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理财的成功与否和你的智商关系不大,但和你的行为习惯紧密相关。而行为是很难教授的,即便是面对那些高智商的人。
一个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的天才或许会引发财务上的灾难,但反过来看——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金融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与智商衡量标准无关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走向富裕。”
细想来,的确有道理!
时下是个注重财经价值主导的社会,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与时俱进、乐于接受新挑战、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行。
“财务方面的成功并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种软技能——你怎么做,比你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在这段里,作者总结,他将这种软技能称为“金钱心理学”。
他坦言,《金钱心理学》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告诉人们,在理财这件事上,软技能比技术层面的能力更重要。
他谈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让渐渐意识到,这些软技能被过分轻视了。
“理财知识很多时候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你需要把数据套入公式,然后公式会告诉你该做什么,而主流观点认为你需要照做。”作者分析道。
接着,作者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①、在个人理财方面的确如此。人们会告诉你,你需要备好6个月的应急资金,并将每月工资的10%用于储蓄。
②、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利率和估值之间精确的历史相关性。
③、在公司财务方面同样如此。首席财务官们可以精确地估算资本成本。
02
本书第一章里阐述得很在理:有两种事物会影响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健康和金钱。
金钱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每一个人,也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人们对理财的想法都不一样。关于金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被用于生活中的其他许多问题,比如风险、信心和幸福中。
很少有其他事物能像金钱这样,仿佛一面强有力的放大镜,帮助你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某些举动。
可以说,人类涉及金钱的行为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之一。
书中提到,2006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经济学家乌尔里克·马尔门迪尔和斯蒂芬·纳格尔深入研究了50年间的《美国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对美国人理财方式的详细研究。
两位经济学家发现,人们一生中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经历——尤其是成年后的早期经历。
作者分析,如果你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经济环境中长大,和那些在通货膨胀率低的环境下长大的人相比,你在往后的投资生涯中会把更少的钱投入债券。
而如果你在股市繁荣的环境中长大,和那些在股市不景气时期长大的人相比,你在以后会把更多的钱投入股票。
两位经济学家写道:“我们发现,个体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取决于个人早期的经历。”
因此,我们明白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力,不是教育或阅历,而是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和地点——纯粹靠运气的因素。
03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本书第三章“永不知足”,我觉得这章内容是今天的阅读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从书中我们了解两个金融从业者顾磊杰(印度籍)和麦道夫的事例,真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有钱能使鬼推磨”!
作者带着读者们一起思考——我们应该问顾磊杰和麦道夫两个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坐拥上亿财富后,他们仍然要冒着搭上全部身家的风险去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让我联想到近年来网上所流传的“凡是能飞黄腾达的伎俩和手段都写在刑法里了”。这是一句值得严肃认真理解的话,我们必须要逆向思考才行!
言下之意就是,在这个法治社会中,谁为了追求不义之财、“见不得光”的荣华富贵,那么就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吧!
书中指出,那些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铤而走险的行为是一码事。
一名“尼日利亚骗局”的惯犯曾告诉《纽约时报》,他为伤害别人而感到内疚,但“贫穷当前,你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了”。
而顾磊杰和麦道夫的行为则是另一码事了。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名誉、权力和自由——但他们抛弃了这一切,因为他们想要更多。
他们不懂得知足。
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更多人的不知足并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所以,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第三章的真正原因和用意就在这儿了。
紧接着作者又谈到,一家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每名员工的个人金融资产都高达数千万至数亿美元,而他们把大部分金融资产都投入了自己负责的基金。
然后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更多财富,结果却在1998年失去了一切——当时正值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也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时期。
所以,沃伦·巴菲特后来写道:“为了赚他们并未拥有也不需要的钱,他们拿自己已经拥有并确实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了。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
作者在第三章里引用巴菲特的这段话无疑是权威的、非常有说服力的!
04
接着作者说,以自己拥有和需要的东西为赌注冒险,希望获得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行为毫无道理。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却经常被我们忽视。
我们中很少有人会像顾磊杰或麦道夫那样拥有1亿美元的金融资产。
但是本书读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人生中某些时候赚到的钱或拥有的财富能够满足生活中所有合理的需求,并能让自己去做想做的许多事。
然后,他给读者们提出了颇具特色且值得深思的建议。
①、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
但是,如果不懂得知足,生活中便没有了快乐,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②、问题的症结在于攀比心态。
问题在于,攀比的天花板很高,因此实际上没有人能触摸到它。
或者说,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③、你在知足心态下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有人觉得,知足的心态是一种保守主义,会让你错过机会和可能性。
作者表示不这样认为。
知足意味着深知它的反义词——永远难以填满的欲望——会将你推向后悔的境地。
他指出,不管怎样,如果你无法拒绝潜在的金钱诱惑,那么欲望最终可能将你吞没。
④、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
作者列出了具体原因——
名誉是无价的。自由和独立是无价的。
家人和朋友是无价的。你希望从某些人处获得的敬爱是无价的。
幸福是无价的。
这也完全和“知足者常乐”的涵义是一致的!
“要想留住这些,最好的方法是懂得什么时候停止冒险,以免伤害到它们。懂得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这是作者给读者们的忠告。
众所周知,今天是5月20日,也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小满。
小满遇上520,这个特别的日子在启示人们:
其实小小的满足,就是大大的幸福;
其实人间最美的相逢,万事不求圆满,盈而未满,才是生活的盛意!
而作者之所以给第三章的题目叫“永不知足”,他其实是希望大家对财富要持敬畏感和知足感。
毕竟,世界上除了钱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