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两部纪录片,先记其中两个印象最深的感触吧。第一部是苏联纪录片《中国的重生》,据说是斯大林派人前来拍摄的,非常写实。苏联纪录片1949年的中国,北京路边看师傅吹糖人的小孩,虽然脏兮兮的,但他作为现在某些人的爷爷来说,已是最优秀最幸运最富有的那一类人了。这个小孩子身在大北京,有衣服穿有糖人吃,虽然看着没怎么上学读书表情傻乎乎的,但是后面肯定是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书籍,而且有很多见识。不论他后面遭遇什么,只要活过去,他就能出任祖国建设的重要岗位职务,结婚生子,在北京有房,后代分别自立然后生下富二代富三代,四世同堂的美好大家庭。这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代际命运,与广大农村差异很大很悬殊,但是很多事都已命中注定,不以他个人的意愿行为兴趣理想所左右。
第二部是一个高考纪录片,记录福建的05年的一个普通高中高三的普通班。里面出现的早恋、翻墙出去网吧打游戏、家庭变故、吃苦刷题一年考试80场,跟我们那时候基本一摸一样。对于高考,制度是当前最好的,只要面对的人群多,有些许不公是必然的。但还是尽量争取别让自己的孩子去过高三生活。因为那生活摧残身体和精神,浪费时间学应试技巧,本来是可以去参与丰富活动甚至学习尝试兴趣创业,关键是破坏了未来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拍完以后过了十年再回访几个典型人物,班里的学霸女生在北京上班,工资不低但也挺累的,买不起房,平庸得奋斗着。家庭变故的男孩在做技术工人。晚上偷摸去网吧打半条命,逃课不上早自习的男孩,在物流公司工作。班里高考的结果虽然看上去都很一般,没有人名牌大学,但是也让这些人比父母的起点高了一些,至少不会在农业里吃苦,但也没有真正到达上游。班里很多同学都报考的师范院校,这个很好的选择和归宿了,但是十年后孩子数量变的很少,很多普通学校估计会很难招满甚至招不到多少学生,势必很多老师到时候也无人可教了,如此看来,做物流或者做技工的调皮捣蛋的男生反而未来不错。更好的还是有自己的兴趣从事自己心仪的事情,如果是利他的创业事业就更好了。高考不高考的倒是其次,关键是把孩子往那好的方面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