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大将赵奢,他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已经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父子进行战术讨论的时候,赵奢也辩驳不过赵括,但他并不认可赵括的能力,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到了赵括受封大将,领兵出征时,果真遭遇惨败。
其实赵括并不是缺乏学习知识的能力,相反,他对知识的学习效率非一般人能及,但却缺少消化知识的能力。
这就导致他对知识只是肤浅的记忆,却不会使用。放在现代社会来说,他就是“一学都会,一做就废”的代表了。
那么正确的学习该是怎么样的呢?
专注才能学有所成
银子是个非常好学的女生,相识至今,听她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报了什么学习班,又报了什么学习班……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有天,我突然接到银子的微信,她说,“报了太多学习班,时间根本排不过来,这一个月里我快把自己累成狗了,但感觉啥也没学好……”
平时她总是一副热情满满的样子,现在这样来找我抱怨学习太累,还是第一次。
我还未来及回复,银子的微信又飘来一句,“早知道听你的,专注一门了,不然我钢琴10级证书都到手了[抓狂] [抓狂]”
其实我曾劝她学习不用贪多,找准定位深入去学就好,可她总说我不求上进,不肯多学,以后迟早被社会淘汰。
学习新技能并没有错,俗语也说技多不压身。但像银子这样一味追求学习数量,却忽略了学习质量,反而得不偿失了。
学习知识是为了用以改善自身,如果学习的结果仅仅只能给自己添加额外的生活负担,倒不如把用来“全面发展”的时间,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专业化,令自己真正掌握。
持久的温习是学习精髓
曾听很多人笑说,高考那会儿是自己一生最辉煌的阶段,那时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老九门”学科样样精通。如今却只会躺在沙发里玩手机了。
孔子《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又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这位圣贤的话里无一不透露着对知识温习和消化的推崇。
知识并非学过一次就一定可以掌握,更不是学过一次就能永恒牢记。
若想掌握透彻、记忆恒新,必须要时常温习。
温习正是对所学进行消化巩固,并获得新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
若是高考后我们也能自觉温习,想必一定不会再是“手机废宅”的局面了。
练习助力知识消化
年前,公司进行了新一批的调岗。
令我们一众惊讶的是,同样出身名校,同期进入公司的萱和玲,前者一跃成为新项目组的负责人,后者却依旧在原岗位按兵不动。大家纷纷猜测,莫非萱私下里贿赂领导了?
后来,我们侧面得知,她们二人在进入公司初期综合能力相当,公司也一视同仁重点培养,于是经常派遣她俩外出培训。
可是每次培训后,玲交付培训笔记便再无下文,萱却在交付笔记后,及时的把培训学到的知识用于各个工作情境中,并进行反馈推广,多多少少提升了各岗位的工作效率。
数次以后,公司便只派遣萱一人继续晋升培训,不再着重培养玲。而现在,就是二人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了。
很难说玲的行为有错,毕竟她完成了公司要求的学习。但萱在培训学习后自我消化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筹码,的确比她更有晋升的优势。
想要正确驾驭知识,必须要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而练习就是消化知识的必要途径。
这一点,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深有体会,毕竟上完课后,我们都逃不开作业练习。尤其是那些成功的高考状元们,几乎每个人都是从题海战术中厮杀成长的。
这题海厮杀的过程正是消化知识、不断练习、把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的过程。
经过“学”和“习”两个步骤,知识才能真正囊括于个人手中。
“学”与“习”两个字,就像两支单独的筷子,只用其中一支,必然无法好好进食。只有二者结合,组成一双完整的筷子,吃饭才能吃的稳妥丰盛,学习才能行之有效。
职场路漫漫,想升职别忘记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