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完课,看到前方的君君,我亲昵的叫她,君君回头,却哇的一声哭着奔向我。我什么也没想,慢慢蹲下来,微笑着,张开手,等着她扑进来。我感受到她好委屈。
旁边的同学告诉我:老师,君君被小哲打了!
我:“哦,原来如此。”
君君现在最需要的是怀抱。我没多说什么,抱起君君,用手摸着她的小脑袋,她轻轻的伏在我肩膀上,小声哽咽抽泣。
我:“君君,小哲打你了,是吗?”
君君这时才大声哭出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看到她大哭,我心里便舒畅一些了,继续抱着她,用脸贴着她的额头,耐心的感受着她的哭声。
【心法一】
给孩子空间,疏导情绪
给孩子充分时间等待她哭出来,疏导情绪,有经验的老师/父母知道,当孩子得到认同后“大声哭出来”时,她的情绪已经没有积压在心里,完全散开了。若没有这一步等待和陪伴,孩子的哭声往往是抽泣、小声、憋屈的。
孩子被打,要教她还手吗?——对面的父母看过来不过十几秒,君君哭声渐平渐小。我帮她轻轻地擦干眼泪:“还痛吗?”
她点点头,又哭了。
我:“老师看看,打到哪儿了?
君:“他用铁铲子打我,腿都打青了!”
君君又大哭起来。
“真的呢!”我认同她的感受。
【心法二】
认同感受,不急于讲大道理
描述和重复事实是情绪疏通和反省自己的渠道。当情绪疏通后,孩子往往会很自然的描述事件过程,并且会如实讲述“自己做了哪些错事”。
不信咱们接着往下看...
有了我的理解和认同,君君哭得舒畅些了,我开始询问事实。
我:“他为什么打你啊?”
君:“他在我后面,我没看见他,把沙子扔到他眼睛里,他就拿铲子打我。”君君逻辑非常清楚。
我:“哦,因为你没看见他,便把沙子扔到小哲眼睛里,他就用铲子打你了,是吗?”我重复事实,君君的思维跟着我的描述又确认一遍,情绪开始转移。
我:“那小哲当时痛吗?”
君:“痛,他也要哭了。”君君的感受出来了。
我:“他那么痛,怎么办啊?”
君:“和他说对不起。”
我:“是。是你把沙子洒到他眼里,小哲很痛了是吗?”
君低下头,小嘴撅起来,知道自己错了,仿佛此刻自己的眼睛在“痛”。
【心法三】
不要剥夺孩子面对问题的机会
小朋友打人或被打,不要直接指责打人者,觉得“打人是不对的”,或本能性的偏向被打者,觉得“被打是委曲的”需要更多安抚。反而应该视作一次启发孩子怜惜心、反省心的机会。打人者看到被打者受伤或受委曲,便会心疼他,觉得愧疚。被打者看到自己懦弱想要变得更勇敢。
如此,“打架”成了施教的“时机”。
看到君君的反应,我继续引导她:
我:“老师教你,眼睛进了沙子,后果可能很严重,要马上叫身边的大人或老师,帮他清洗,不然眼睛会受伤的。以后要注意,不能做这样险的事,知道吗?”
君君点头,完全不哭了。她认真地听着、思考着。
君:“可以用水洗吗?“
我:“可以,但因为你是小朋友,最好是要找大人帮助。“
君君听懂了,学到一个生活安全常识。
【心法四】
引导孩子看到问题,承认问题
并思考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顺着孩子的描述,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问题”,孩子很光明,不会故意不承认,都会“老老实实”的承认,再引导他思考出“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孩子不仅学会自己思考,自己面对,更能学习到相关的常识或技能。
我:“不过,小哲打你也有不对,可能是他当时太痛了。就像你痛了,也会生气啊。”
君君点头,她理解了。平时他们可是亲密无间的同学呢。
我:“君君,下次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也可以跟对方说:不可以打人!”
君:“如果受伤了,妈妈会心疼的。”
我:是啊~
轻轻抚摸着君君的头,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已经是晴空。
孩子被打,要教她还手吗?——对面的父母看过来【心法五】
启发孩子的恻隐之心、同理心
增强孩子的权利、自我保护意识
当我们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不停留自己被打这件事上,启发她用同理心去理解和原谅对方时,光明自现。同时,要让孩子敢于说“不”,保护自己,从小培养“权利意识 ”, 权利是right, 是一个人应有的待遇,不分强弱。让孩子有维权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情的链接*小窍门
多有肢体语言,多聆听,少讲大道理
如抱在怀里,看着眼睛,摸摸头,贴贴脸等
给予肯定与鼓励
孩子“变脸”很快
刚才还满腹委屈、气势汹汹
马上就喜笑颜开了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世界
是当下的世界
孩子被打,要教她还手吗?——对面的父母看过来性情教育立足于“情”
情是动力,老师/父母与孩子情通了
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进而协助和启发她的生命自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