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星期天少年时定慧寺巷走读。
几个月前上过定慧寺巷的课,不太满意,今天带少年时走读之前,又花了点功夫,选了五首银杏诗和十几首咏叶诗,还有十几首禅意诗,加上一些历史故事细节,走读效果便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十多位大小朋友认认真真听讲,加上蹭听的游客,浩浩荡荡走出定慧寺,穿过定慧寺巷,走进双塔寺,唐朝的寺,宋朝的塔,历历在目。
仰望双塔神奇的塔剎,凝视罗汉院正殿遗址,听故事背诗词,诗意浓浓。
禅宗祖师
1、达摩祖师(?-536):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王子。少时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深入禅法。后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学大乘义理,四十年后受嘱衣钵,续佛法脉。
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达摩祖师泛海从广州登陆,梁武帝听说这样一位悟道的高僧远道而来,梁武帝见了自然十分高兴,心情也特别激动,刚一见面,梁武帝就有点自夸地说道:“大师,我在国内建造了很多的寺庙,印送抄写了很多佛经,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供养了众多僧尼,请问大师,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原本以为此问一出,定会得到高僧的一番赞扬,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达摩祖师只回答了4个字:“无有功德。”梁武帝听后便有些不悦,直言道:“明明功德巍巍,大师为何说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解释说道:“陛下所做的这些功德,虽然看似巨大,却都是有漏的,因此所获得的福报也是有漏的,不是究竟的,这只是人天小果而已,没有实体的功德,只是一种空相而已。”
梁武帝生气地反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达摩祖师见话不投机,自然不必多说,只是淡淡一笑,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
这第一次会面便这样“不愉快”的结束了,达摩祖师见弘法度生的因缘尚未成熟,一苇渡江,于是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此后梁武帝才知道达摩祖师乃是真正的得道之人,悔恨当初自己不该“我执”太重,从而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也失去了让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想要再度迎请时,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据说达摩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达摩毕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于弘法时屡遭险难,先后五次遭毒害。约魏文帝大统二年,因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因其将佛陀“明心见性”的禅法传入中土,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相关成语:一苇渡江、面壁十年、只履西归
2、慧可大师(487-593):中国禅宗二祖。
慧可大师,南北朝人,俗姓姬,武牢人,中国禅宗二祖。早年精于儒道,通老庄易学,后弃俗学,依宝静禅师出家。为求无上大法,立雪断臂,师事达摩。毕生力排诽议,虽屡遭险难,但仍坚持随宜说法,广渡群品。
周武宗灭佛时,与同参昙(tán)林法师力挽狂澜,护送经典佛像。后隐司空山,付法三祖僧璨。慧可得师精髓,承师遗志,弘扬达摩禅法。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世寿107岁,谥“大祖禅师”,可谓中土禅宗第一人。
相关成语:断臂求法、慧可忍寒、断臂立雪
3、僧璨大师(510-606):中国禅宗三祖
僧璨大师,中国禅宗三祖。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后周武帝破灭佛法,三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四祖道信。
4、道信大师(580-651):中国禅宗四祖
道信大师,隋朝蕲州人,俗姓司马氏,中国禅宗四祖,世称双峰道信。幼慕空门而出家,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参谒(yè)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钵。唐武德七年(624年)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牛头禅”。
5、弘忍大师(602-675):中国禅宗五祖
弘忍大师,俗姓周,湖北黄梅人, 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传衣给他。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
6、慧能大师(638-713):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他不识字,因听人念《金刚经》,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于是在龙朔元年(661年)时,赴黄梅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duì)房舂米。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
上座神秀(606-706)主张渐悟,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偈(jì)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此句按敦煌本《坛经》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仪凤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均辞。圆寂后,受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据《历代法宝记》记载:菩提达摩带着木棉袈裟来到东土弘法,成为禅宗初祖,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大师,木棉袈裟一直作为禅宗传人的唯一凭据!
从六祖开始不传衣钵。
六祖大师不传衣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解释:
1.六祖大师认为传衣钵会造成弟子和门徒之间的争
端,因此决定不传;
2.六祖大师根据达摩祖师的本意,认为“吾本来兹
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
此决定以“法”印证,而不传“衣钵”;
3.六祖大师认为衣钵相传只传一个人,不传衣钵会
使得更多的人得到传法印心,所以决定只传正法;
4.六祖大师认为衣钵是禅宗各种争端的主要源头之
一,不传衣钵是为了避免门徒弟子之间的纷争。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