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上好课"和"唱好戏"是一样的,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对教材的处理,到课堂上的拿捏掌控,甚至小到板书一个字、范读一段课文,你敢说好与坏只是"方法"使然吗?不!好的课堂绝不单纯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于永正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好课。
曾经亲耳聆听也好,还是如今从文字中领悟也罢,于老师的课,从来让我打心底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好课(这里特指阅读课),于老师有他自己的标准:一是教出"恍然大悟";二是能朗读好;三是让师生感到轻松;四是让学生学有收获。每一个标准,都有教学案例为证,每一个案例都能深深打动我,让我向往之——然自知达不到。
首先,面对同一篇课文,我远不及于老师理解得透彻,更解读不出于老师那样的高度。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没上好,定是没有备好;备好了,上得肯定差不到哪儿去。上了这么些年的语文课,对我而言,最难的是难以吃透教材。一篇课文拿到手,翻来覆去读上好几遍,读明白了,一句一字都读透了,这时,上课要达成的目标马上就明确了,要突破的重难点立刻也清楚了(不通过亲自解读教材,照搬来的目标、重难点难以入教者的心,"纸上谈兵"而已)。既然"纲领"有了,哪里要作为重点去研读,哪里只需一带而过,就一目了然了。剩下的就是采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来落实目标、突破重难点了——这些就容易多了。当然,学情也必须充分考虑进去。可是,有时侯那些课文并不"友好",读了不下10遍,脑袋都快想炸了,可就是理不出头绪。课文没理明白,课堂上也就不知从哪儿下手、怎么下手了。所以,我认为上好课的关键是解读透教材,而解读教材考验的是老师的文化修养。
再者,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应变能力、表演能力、朗读能力、板书能力、幽默感……都让我望尘莫及。而且,这些是轻易学不来的——从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些"硬功夫"里蕴藏着博学、严谨和热爱。因此,老师想要上出真正的好课,必须勤于学习,提升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丰富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
于老师说: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而从于老师身上,我懂得了,这个"看家本领"需要老师用一生去练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