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朋友的联系下,我和另外三个应届毕业生一起租了一套不大的房子,跟郭老师(我的室友之一,此时我还没反应过来她是谁)约好,于2017年8月20日搭上去北京的航班。
在机场我遇到了微信联系的郭老师,她居然是我们“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那个英语老师,后来我们都叫她毓姐。我其实内心里面对她还是有一点芥蒂,但是对于路线她比我熟,所以跟她开始了一段不冷不热的交谈。可能我们谁也没想到,之后的一年,我们居然“相依为命,报团取暖”。
三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北京首都机场。拿好行李之后,我们上了地铁赶往海淀黄庄。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地铁,心里还是格外的激动。
几经辗转,我们来到了海淀黄庄站,到达了人大附中,与所有同事会面,开始我在海淀区的职业生涯。
第一次会议,张校、蔡校(我们在学校的两位校长)介绍了北京培训的各项要求和安排。会上我们几个人相互认识,我和我的室友也集结完毕。散会后,学校请我们在“眉州东坡”吃了第一顿北京风味的“接风宴”,一群不太熟悉的人,在饭局上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晚饭结束后,我们各自回到住处休息。第二天,我们的培训正式开始了。
几天的培训是和兄弟学校一起的。从教学理念到教材分析再到儿童心理、绘本教学等等,专家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的定位。
经过几天的培训后,我们将进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其他人被分到了实验小学,我和毓姐被分到了小早培。北京的工作强度远比任何海南的强度高。我和毓姐每天与小黄车为伴,日出出门,深夜才能返回住处。如此坚持了一年。
在小早培,我们遇到了人生最珍贵的同事。有我的师傅、张主任、谢老师、吴老师、王老师、黄老师、李老师、呼老师、于老师、杨老师(体育)、杨老师(英语)、庄老师、恽老师等等,虽然我们团队人很少,却撑起了三个年级六个班。
在这里我负责很多项任务:一是师傅的副班、大队辅导员、六个班品德课任课老师、公众号写手……每天有各种各样的挑战。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面临的挑战却非常之大。不仅要上好课还要管好班,还要应对我们张校、蔡校突击听课。
第一次上课,我是懵的。学生看到我,瞬间就像炸开了锅,我完全管不住,无疑这节课是失败的。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班级管理一窍不通,不知道我应该怎么下手。也许是第一节课的基调没定好,加上早培的孩子生性好动、个性鲜明,我的课堂上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加上自己不会设计课,每次上课都是挫败感满满。
有一次,张校突击过来说要听课,于是就在我的课堂上呆了几节课,课后,她告诉我,课堂管理是课堂顺利进行的第一步,我连课堂都没抓好,上课当然费力。还跟我说了很多班级管理的办法,让我一点一点地去试试。其实,后来我都有试过,但是好像都没有什么效果。当时的我,真的是心灰意冷。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我开始请教师傅,开始每天驻扎在师傅的课堂上。我的师傅是一个有25年教龄的特级教师,听她说话真的是一种享受。任何时候,她总是轻声细语的,但是学生却非常受用。那天中午,她跟我说:“你试试,你怎样说话学生会听。”之后就直接把班级交给了我,让我去试验。当学生吵闹时,我厉声呵止,但是似乎没有什么用。学生反而吵的更厉害了,特别是那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于是我想起了师傅每次都是以表扬为主的。我开始去表扬每一个安静坐好看书的同学。果然,孩子们特别地安静,都在自己完成自己的作业,当时我似乎懂了一点门道。其实我师傅特别会夸孩子,在当时我只学了一点皮毛,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的语言才慢慢地变丰富。
师傅每次都告诉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信任给到学生。我们班也正是在她的这种理念的培养下,学生特别的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