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功效、禁忌、历代医家对黄芪应用的认识、及黄芪的常用方与常用量
一、黄芪的功效应用:(一)治慢性衰弱症;(二)治衰弱性肌表病;(三)治中气下陷症;(四)治痈疽久败疮。
二、黄芪的使用禁忌:除虚身热者勿用。表实有热,积滞痞满者忌。上焦热甚,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痘疹血分热甚者,均忌。
三、历代医家对黄芪应用的认识:
1、朱丹溪:黄芪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2、岳美中:仲景在伤寒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药才下咽其效立显呢?还是因急性病在生理上无实质变化有所不合呢?到现在还未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危亡于顷刻像附子那种慓悍捷疾的力量,而对慢性衰弱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3、黄煌:《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须常服久服方能见效;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偏胖和肌肉是否松软;黄芪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黄煌教授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四、黄芪的常用方与常用量(黄煌)
黄芪不同用途下的常用量(黄煌):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1、[黄芪建中汤]:可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2、[十全大补汤]: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3、[玉屏风散]:常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4、[黄芪桂枝五物汤]: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
5、[防己黄芪汤]:黄煌教授常用此方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6、[黄芪粥](岳美中):此方由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用于小儿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效果。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7、[补阳还五汤]:此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