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框架效应无处不在
下面两款产品,功能相同,请问你会选哪款?
A. 95%脱脂
B. 含有5%的脂肪
不出所料的话,你会选择A。恭喜你,成功受到广告的套路,A和B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大脑偏偏认为A商品脱脂的效果更好。
下面还有一道题,在做之前,我提醒下,大脑会受给定的表达方式影响,对实质相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答案。做题的时候,得小心了。
假设美国正在对抗一场不同寻常的传染病,预期会有600人死亡。在下面两个决策中你,你分别选择哪个方案。
决策1:方案A,将有200人获救;方案B,有1/3的概率600人全部获救,2/3的概率600人无一人获救。
决策2:方案C,400人会因疾病丧生;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因此丧生,2/3的概率所有有会丧生。
研究发现,对于决策1,多数人选择方案A;对于决策2,多数人选择方案D。但实际上,方案A与方案C等价,方案B与方案D等价。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那是因为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按照已经给定的框架思考,虽然问题的本质相同,但是得出的答案却不同。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的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
02 前景理论
那框架效应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呢?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框架效应发生原因,由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1979年由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用以解释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人们的风险偏好与价值选择。
大多数人根据参照点考虑收益和损失,当有确定性收益时,会选择风险规避;在损失的情况下,会减弱损失厌恶而选择风险追求,尽管风险追求的代价比风险规避的代价大。
下图的函数解释了该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评估时会选择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是原点。
- 边际效用递减。即从100元增加到200元的主观价值感觉远大于从1000元增加到1100元;损失200元到100元的主观价值是递减的。
- 损失厌恶倾向。损失100元远比获得100元的主观价值感强。
为了说明下面情况,我们在看一个例子:
情况A:你打算参加一个演唱会,门票价格200元,入场时发现门票掉了,你会重新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么?
情况B:你打算参加一个演唱会,门票价格200元,入场时丢了200元钱,你还愿意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么?
大多数情况下,情况A你不会再买一张门票了,而情况B下仍然会再买一张门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会进行主观价值的分析。当买电影票时,电影票的价值被变换成看电影,在买一张票提升了看电影的成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而丢钱并没有被纳入看电影成本,只是感觉自己的财富少了一点。
03 启发式
在《思考,快与慢》书中,作者除了向我们展示上面偏差外,还展示了由系统1引发的偏差。包括可得性启发式、代表启发式及锚定效应三种。
代表性启发式 | 可得性启发式 | 锚定效应 | |
---|---|---|---|
定义 | 通过比较B与A的相似程度来对概率进行评估。即A能高度代表B,则认为A源自B的概率高 | 通过能够想到的例子或事件的容易程度来评估事情发生的概率 | 以给定初始值为锚,评定事件 |
符号表示 | 已知A概率,B与A相关性大,则A能够反映B | 评估B发生的概率,联想到A发生概率,通过A确定B概率 | 已知A发生概率,那么B发生概率与A对比 |
使用环境 | 判断A是否属于B | 判断某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 当相关数值容易获得 |
提取记忆难度 | 中 | 高 | 低 |
规避方式 | 注重基础概率 <br />防止小数法则,使用大数定律 | 别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 | 反向设锚 <br />识别默认假设 |
这里谈谈锚定效应。
在评估一件事情时,会把先前获得的信息作为一个参照点,后续判断以此为锚进行评估,出现锚定效应。
比如,商品的标价一般以8或者9结尾,如199,7.89,9.99,大脑会自动锚定200,8,10,一计算差价,认为比200,8,10元便宜,实际上没便宜多少。在琳达问题实验中,展示了大脑用感觉相似代替大脑直觉判断。
三个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相同点如下:
- 节约认知资源,很多无法意识到
- 难以避免,受过训练的专家和普通人都会犯
- 事件具有相似性,头脑会自动构建看起来合理的联系
04 系统1,系统2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描述的系统1和系统2,容易让人误以为快思考和慢思考是相互割裂的。相反,"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系统1的运作以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的“。
我们不妨采用《超越智商》作者斯坦诺维奇的说法,大脑的运作具有类型一和类型二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
类型一加工在处理信息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不需要占据过多心智资源)、平行运作,不相互干扰。融合自动化加工,适应性无意识和启发式加工属性,是人类信息加工的默认方式。
类型二加工则相对比较慢,计算负荷也比较高,只能在同一时间处理一个或者几个任务,与类型一的自主性特征恰好相反。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理性和不理性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