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待人和事,不能以怨报怨,也不能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平正直来对待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这段时间在读《论语》导读。
其中论语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今译一
有人说:“用思惠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夫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用公平正直来对待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这里的“德”,是恩惠的意思。“怨”,怨恨,仇怨。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老子》说:“报怨以德。”孔子在此对这种思想提出了批评。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
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提。
而孔子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
“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
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理由很简单: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
在这里,让我想起我的父母辈。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都是男尊女卑。每个家庭都是以男人为中心,男人说一不二,女人做事稍有不慎就经常被男人又打又骂,但大多数女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气吞声。对男人还是任劳任怨,疼爱有加,这可能就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例子,也可能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现象。
但作为一个伦理学家,孔子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回答这个反问的答案有两个:
第一,以德报德,第二,以怨报德。第二个选项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就剩下了:以德报德。
结果是: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以德报怨;另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以德报德。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是一样的:德。
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
例如这两天网上热议的唐山围殴女性事件。施暴者行为恶劣,失去人之本性,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最后全部被伏法,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些人也会付出他应该付出的代价,从而震慑坏人不敢再做坏事。
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以德报怨”首先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道德自身被置于一个或有或无的危险境地。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作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甚至会助纣为虐。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
可见,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