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有一家环保领域做PCB废液处理、销售电解铜的公司,2017年收入近两千万,净亏损近三百万,2016收入两百万左右,盈亏平衡。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33岁,大专学历,核心团队都为专科以下学历,并且公司员工95%是大专以下学历。
作为投资经理,你看多了顶级名校毕业、拥有国际国内大公司工作背景组成的团队,估值几个亿的项目,难得碰见一个核心团队学历过低、目前还没有稳定净利润的公司,那么作为投资经理的你是否第一时间就想否决?
更难以言状的是,第一次见创始人,创始人腰带上系着标有金光闪闪的“LV”Logo的大腰带,话语间眉毛轻佻,对自身及团队的经历满满的骄傲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迷之自信。“核心团队已经跟我超过十年,我们在这个行业内已有超过十年的积累,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
相比之下,在此之前遇到一家利润做到近2000万,团队内拥有来自该行业内全球最强的公司,且有几名算法工程师的自动化公司,创始人曾在国内顶级自动化厂商做到高层之后出来创业,非常谦逊地表示希望融资吸引更多尖顶教授和专家进入团队。
你是不是很容易对前者嗤之以鼻?
即使第一印象不太好,但是做投资,第一要求是客观,不能被这些主观情绪影响对公司前景的判断。
PCB废液处理行业是环保领域的一个细分行业。PCB厂商有排污要求,不能将含重金属的液体排出,自己处理费时费钱。因此就有了专门做PCB废液处理的公司,通过其设备在厂商进行工业化学反应,将液体中氯化铜的铜离子置换出来,产生铜板,再将铜在第三方市场上卖出,与提供废液的客户分成铜的收入。
一言概之,该行业重资产,需要各种价值昂贵的机器设备,研发技术壁垒不高,行业内公司分布较分散,大多都是依靠老板的个人客户资源的小公司。
那么,这样的公司就直接pass吗?
并不是,接触此类公司自有其看点之处。首先值得思考的就是,从16年到17年,收入为什么能有5倍以上的增长?
那如果我再告诉你,曾经是A股上市公司环保产业巨头的副总裁,2017年,放弃高管职位、投入三千万的资金和大量客户资源加入这家公司担任董事长,你会不会对这家公司有所改观?
即使这家公司创始团队和过往业绩不占优势,但前A股环保巨头的副总加入,却让这个故事有了更多的可看性。
此刻,你才开始扭转自身偏见,去排除学历、背景等因素,去思考,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会不会的确是有异于常人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吸引到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管放弃现有地位去加入这家公司。既然你对该领域了解的不够透彻,那么会不会该领域有你没看到的增长空间?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今许多行业被资本和巨头垄断,创业公司要想突出重围,就要进入细分领域,比如该废液处理行业,比如基础工业的粉末冶金行业,前期主要资金投入固定资产,行业虽难有爆发性的增长,但发展稳健,后期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若有些资本进入这样的行业,倒是非常稳妥的选择,现状却是有许多力量微博的资本去追逐看不到收益前景的互联网及区块链等热门领域,投的就是概念和故事,而后退出分红遥遥无期。
你不能因为创始人和核心团队过低的学历而忽视掉这个项目未来赚钱的机会。
这家公司,在董事长加入前,公司已经是快速发展的阶段,创始人已经谈下了某PCB厂商巨头,公司也的确有经市场检验的设备、和供应商及客户稳定的合作,而我们相信董事长加入也正是看中了该团队十年做一件事的态度,会利用他上市公司积累的管理经验和前沿视角,同时将其环保行业内的资源注入该公司,慢慢将公司的管理规范化—推动这家公司整合整个行业,快速成长为该细分行业领头羊。
从生活角度来看,偏见能有效过滤你生活的潜在风险,降低你各种决策精力和时间。但在投资中,对人和行业的偏见是非常大的敌人---在一级市场里追逐高大上背景的团队,热门的投资领域,和二级市场追涨杀跌是一样的道理,容易使投资者陷入散户思维模式。
创业是异常残酷的,虽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能证明见过成功的样本,但如果你只断定创始团队学历低、创始人是女性、行业已经有独角兽,其他公司成功几率太低等偏见,的确容易错失一些实实在在“接地气”的项目---基础建设、民生息息相关行业等项目,这些领域的变化并没有互联网等前沿行业变革那么快,都是靠管理团队实打实地坚持在做一件事情,默默地在细分领域分一调羹,他们也从来没想过做成“独角兽”,但的确是在拼命的生存下来,然后稳稳当当地赚钱。
熊姑娘:曾就职于普华永道,现今在某著名金融控股公司做PE/VC,主投科技领域,与你分享一线投资故事/投资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