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常原平老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首散文诗《大寒已至,春天还会远吗?》,他回顾了自己六年诗词创作的心路历程,其中写到:
“每天上午数百字诗评的伏案,
早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
不经意中已坚持了近六年。从甲子走向古稀,
痛恨新冠就偷走了三年。
曾在病床上困惑是否值得,
也曾在假期里感到是不是一种负担,
放弃,不甘!
坚持,两难!
如放弃就辜负了朋友的信任,
如退却则心生羞愧汗颜!
于是我选择了坚持,但不知能撑到哪一天...
挂着吊瓶构思打字,
临近零点也要补上今天这一篇!
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两千多个昼夜不曾间断...”
读来十分感人,而更令我感慨万千的则是我们之间的隔空之谊。从2018年5月开始,常老师就每天为我的短文写诗评,用七言长诗的形式再现文章的精髓,朗朗上口,切中要义。且常年不辍,他遇有急事不能马上赋诗时,还要愧疚地致歉,得空便补上“作业”,甚至熬到半夜三更。这种配合一直延续至今,不曾断更一次。
5年零8个月,2000多个晨昏,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滑过,如白驹过隙,似累世经代。说其快,寒暑就像高铁窗外的道边树刹那即逝,言其慢,文词堪比古城墙上的青砖需字字斟酌垒砌。我和常原平老师恍若两个建筑码农,用双手将砖头、木料、钢筋搭建成漂亮的花园洋房,彼此帮扶,相互勉励,让每个劳心费神的日子都活色生香,悦己愉人,在付出中收获欣慰,在唱和间牢固友情。
我曾将二人的深情厚谊比作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可他们毕竟常聚在一起赏音听琴,而我们从未谋面。他生活在郑州,我长驻天津,且他年长我14岁,但距离阻隔不了相同的志趣,年龄阻碍不了共同的追求,我们用文字触摸人间冷暖,拿语言感悟尘世大道,让温情捂热寒冰,将玫瑰馨香鼻翼,每天便充满激情与活力,我们也变作内心朝气勃发的少年。
人生一知己,天地两不厌。没有什么比相望更长情,没有什么比知心更亘古。走过六个寒暑,我和常老师已默契为两个打铁匠,在大锤与小锤的叮当声中,心照不宣地将通红的铁板打制成尖犁,劈开坚硬的泥土,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静待枝头吐蕊、果实累累。有挚友的砥砺伴行,大寒就不再冰冷,四季也便都是春天。
2024.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