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转自道格拉斯.亚当斯科技三定律。
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今天,我读了一本好玩的书《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当然,那个括号里的不字被作者无情地删掉了。
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是《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英文标题是 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标题一定是在出版的时候被出版社修改了,以营造一个噱头。但其实这是国内标题党的常见工作手法,我认为这是不太道德的。因为兜了一大圈之后,他曲解了作者的原意,对于那些渴望控制自己上网时间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的不知所措。
读书的过程中,脑海里始终悬浮着道格拉斯的科技三定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的可信度,我想问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你对网络的态度是什么?你认为它是稀松平常的生活,还是革命性的创新,或者是要遭天谴的异类?
然后,请对号入座,推测一下自己的年龄。
无论你对网络是喜欢还是厌恶,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网络承包了,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也成为很多人抨击网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网络的繁荣影响了纸媒的发展,有人认为碎片化的阅读分散了人的注意力,使现代人越来越无法沉住气来读完一本书。这就形成了一个鄙视链,看纸质书的瞧不起电子书,看电子书的瞧不起刷手机的。但如果给定时间,谁获得的信息量更大呢?
我们始终不太愿意承认,当一个人在网上闲逛时,可能比平时任何时间都要高效,都更能集中注意力,都更能沉得住气,接收到的信息量更大。也许这正是信息爆炸时代送给我们的礼物,为什么要去抨击它呢?
如今我们抨击网络,是不是和柏拉图抨击用笔做记录会影响人的认知一样,仅仅是因为它和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生活不一样?过去的那个时代之所以美好,只不过是因为回忆给它加了层滤镜罢了。
至少,对我而言,回到那个火车票都要去车站通宵排队抢的时代是难以接受的。回到那个记笔记要靠纸和笔的时代也不现实。甚至于,不光手机,就连Kindle不在身边都会觉得无所适从。
有人说网络把社交放在了网上,面对面的两个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相处了。这种说法似乎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近了。你能说网络聊天不是一种社交吗?
这本书书的理念并不算前卫,唯一让我觉得不适的地方,他没有相对严谨的论证,看起来更像一篇篇串联起来的松散的休闲散文,逻辑性不强,这也许跟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作者看起来更像一个行为艺术家。
网络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的职业,也改变了人的思维习惯。无论我们愿意与否,都不太可能回到过去了。倒不如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学会去适应它。
譬如在学生的手机管理问题上。与其去纠结学生上课看手机的问题,不如给他们提供跟课程内容有关的主题,让学生利用手机去收集完成相关任务。
我经常允许学生利用手机在课堂活动,事实证明只要节奏相对紧凑,大部分学生是可以管理好他们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的。而且,他们在主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比听老师讲课更专注,效率也更高。学生的手机有时候比学校机房拖拉机似的网速靠谱多了,有工具不用才是傻呢。
既然趋势无可阻挡,我们自然不必非要去做那个螳臂当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