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朝以来中国积极开展远洋贸易,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当时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发,远航至摩洛哥和坦桑尼亚等地。他的著作《岛夷志略》记录了当时东西两洋周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成为世界研究阿拉伯文明的重要依据。
当时文明中心除中国外,大多集中环抱在两块海域。一是地中海与波斯湾地区,另一个就是阿拉伯海附近。这一地区聚集了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文明,还有东地中海的亚述、腓尼基文明;以及巴比伦、闪米特、含米特、印度、波斯等文明。
这些国家商船通常由泉州出发,途经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海、地中海等地到达君士坦丁堡。这些远航印度洋、阿拉伯海的“华船”,其构造、设备、载量皆冠绝千古。
它们不但可以容纳千人以上的乘客,其船舱数量也相当可观。一些大型之船甚至有四层甲板,每层的船室高达五六十之多。在特殊情况下,这些船为了增加航行的稳定性,还会临时加上第五桅和第六桅甚至多至十二桅。
优秀的船舶设计加上先进的航海设备与技术,这些华船的载重量与航程相当惊人。有时甚至可以载着数千吨货物在海上连续航行数月,其航海资料与贸易路线更成了各路人马梦寐以求的宝物。
由于常年从事东西方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很多阿拉伯国家迅速致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索马里以哈拉尔为都的伊萨特苏丹国。
依靠贸易,伊萨特不仅统治着泽拉港的古阿达尔王国,还吞并了塔朱腊湾北部安卡利王国的部分土地。阿拉伯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来华之前,便已在印度科泽科德港众多国家的船舶中发现了往返中国与伊萨特苏丹国的华船。
直到15世纪早期,埃塞俄比亚皇帝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开始全面入侵伊萨特,并把周围地区的穆斯林统称为称为“上帝的敌人”。
经过多次战争,伊法特苏丹国最终遭到了彻底的摧毁。伊萨特末代苏丹随后逃到了索马里的塞拉,并遭到埃塞俄比亚皇帝士兵斩首,伊萨特也最终走向灭亡。
但关于伊萨特苏丹国的传说并没有结束。在伊萨特苏丹国灭亡后,其航海资料与贸易路线并未完全消失。一些伊萨特的商人和船员逃到了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区,他们将伊萨特的航海技术和贸易路线传承下去,继续从事东西方贸易。
这些逃亡者来到了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等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商贸国家。他们利用伊萨特的航海资料和贸易路线,与印度、中国、埃及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这些小型的商贸国家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型的商贸国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但他们的航海技术和贸易路线始终保持着伊萨特时期的特色。在伊萨特灭亡几百年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繁荣,并且逐渐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直到16世纪,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扩张,这些商贸国家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于是,关于航海资料和贸易路线的争夺战在地中海与波斯湾地区不断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