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歌
牧歌,顾名思义就是指放牧者所唱的歌,它带有草原上的浓郁气息,田园里的优美含义。牧歌一般都是复调,但也不是纯粹的复调,它的复调是要考虑到人文,地域和环境等,所赋予的歌词文的因素。牧歌不仅仅是歌唱者所要抒发可触的外部世界的自然流露,更是歌唱者内心所要抒发的情感世界的自然释放。
我们都知道,牧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是最有影响力的世俗音乐形式之一,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无论是意大利的,还是法国的,等等,几乎绝大部分的作曲家们都会涉及到这一音乐体载的领域。牧歌的歌词文一般都是些伤感或是与爱情有关内容的田园诗。所以作曲家们在创作牧歌的时候,是特别注重对诗词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于是牧歌的诗词文与音乐之间形成了彼此的默契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在十六世纪的后半叶,欧洲的牧歌更是朝着戏剧性和舞台性的方向上发展,而这一发展最终导致了欧洲的歌剧雏形的诞生。
其实,早在我国宋朝时期,就有了牧歌或是牧童之歌,也就是放牛娃们在马背上所唱山歌的出现。而诗人则云;“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宋)雷震在《村晚》中写的一句诗。可惜的是没有人去谱过曲,要不然那一定是一首自然舒展的,高亢悠远的,情感丰沛的,尾音拖长的,具有内蒙草原特色的长调的歌曲。可以想象的是,此诗的名句一出现,田园牧歌的自然美景,人文美景,便被频密地嵌入了草原上的诗画意境之中。“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诗句,遂成了中国文化文人的审美与追求之一的,雅文化能得到了迅速的扩展,也包含了超然物外的恬静,禅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都能昭然地若现了。记得,南北朝的民间歌谣《敕勒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的意境,更能把我们带入到那富有浓郁气息的草原上,也更能把我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而交融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我们也都知道,早期的牧歌,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为三声部,风格上比教堂音乐等更为灵活得多了。根据诗词文的内容,牧歌中经常会出现以节奏的变化和较鲜明的段落来强调诗词文文字的意思。如,在唱到天空与高山时,音乐的旋律会随之上升,在唱到草原和羊群时,音乐的旋律就会随之下降;如,在唱到热烈和欢欣时,音乐的旋律会随之上升,在唱到悲哀和痛苦时,音乐的旋律为也就会随之下降,当然也有其它旋律上升或是下降的表现形式等。这样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牧歌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听出音乐与诗词文中的韵味都能在灵感与象征相互转换中有所运用,有所体现,并能通过牧歌特有的声音来营造一种气氛和一种精神状态。
牧歌的作曲家们普遍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努力地表现出外在的和潜在的诗词文的力量。我以为,内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所演唱的《牧歌》,就是我所听到过的最好听的歌曲之一,也是内在的和潜在的结合得最好的歌曲之一。她在歌中深情地唱到;“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白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呦”。再加上歌唱家那浑厚的舒展悠远节奏的嗓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美丽富饶的大草原上的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草原人对自己的故乡深沉而又真挚的感情。德德玛所唱的牧歌,让我仿佛听到了从远方传来的一曲悠扬轻灵的,辽阔奔放的,充盈而清澈的牧歌。
我在想,不管是古典的牧歌,还是现代的牧歌,一定是会受到人们所喜爱。它不会随着一个人的路越走越远而变得淡漠,它也不会随着一个人记忆的减弱而变得越来越衰败。因为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里,都会充满着令人陶醉的记忆,这些记忆会让人时不时地去想起那些微妙而有趣清晰的瞬间。
我还是喜欢听古典的牧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