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预理四班 姓名:罗宁
春节,犹如高悬在我们民族天幕上的一盏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一天,整个神州大地张灯结彩,辞旧迎新;这一天,化身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纽带,将千千万万散落五湖四海的华夏子民凝聚一堂。“故乡今夜思千里”,无论中华儿女们身处何地,我们的心都紧紧守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改变,春节已不仅仅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更是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假期。这是我们又开始重新思考春节的意义,突破不变的年俗,发掘承载传统文化的时代载体。
“团圆”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但它在意义上真正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互相包容与理解。“团圆”本是过年的核心,在当代却已经变成了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我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期待,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只享受无忧无虑的单纯快乐了。与其去埋怨父母的询问和亲戚间的攀比,将苦闷和抑郁锁在心里,不如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背景音里,跟长辈们做一次真诚的沟通。
共处一室,只是存在的客观聚合;知心知意,才能营造一个“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结界,连空气中都充盈着淡淡的甜。“年”永远是最适合沟通的时机,家永远是最包容你的港湾。当你敞开心犀,用心去爱的时候,“年”便会给予你最热烈的温暖。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元素理应不断地流出和涌入。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正因为这种流动,文化之海才能始终保持丰富的活力。
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
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在无数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
春节,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透过它,我们仿佛感受到春运途中,那万箭齐发的列车上不管相隔多远也要回家的迫切心情;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除夕夜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
“春节”,承载的不只是丰盛大餐,在盛宴、新衣的背后,蕴藏的是几千年来崇尚家庭团圆的民族文化,享受的是忙碌整年犒赏自己的仪式感,寄托着的是对未来日子美好的期许。重视节日的价值,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让节日区别于生活中寻常的一天,让民族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