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受到这样的批评和教导,“你怎么不说话呀,见到人要打招呼呀!”“你说话不能那么直,要懂得拐弯,得罪了人你都不知道。”“无论是你多么信任的人,说话也要留三分。”“还有,一定要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关于见了熟人不爱打招呼,只是笑笑,现在改了很多,毕竟脸皮厚了些。对于后面的几条“我是你老子,我不会害你”的“真理”,自觉现在也没有多大进步。
所以我还是那个惯于倾听的人,因为害怕说错话,而让别人一眼把我看穿。
或许是乡村的淳朴自然不敌城市的灯红酒绿,所以乡村孩子入城自带一种腼腆气质。大家第一眼看我就知道我是内向性格,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隐形的双向性格。
我见到沉默的人就很沉默,见到好玩或开朗的人就会多愿意说点话。大学宿舍里,我很少参与姐妹们的讨论,但我会跟着听,也会时不时地说两句话,弄得她们哄堂大笑,收到一波“你很会说话嘛,你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赏。
包括后来参与工作,我很佩服别人的话术,而我只会按照之前培训的固定话术去与客户周旋,便觉自己的口才实在太差了,还是得补课。于是专门去图书馆借相关方面的书,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吸收到营养,可实际应用寥寥。
后来发现也并非进攻式的话术就无懈可击,它容易把客户弄崩溃,不再愿意沟通。这时候我这种软绵绵的人就派上了用场,我在帮人协催的时候往往会先领略一通怒骂,等别人骂完了,我再把该说的说了,有时反而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我的缺陷在于我无法做到进攻与以礼相待之间的平衡,进攻的方法我装都装不像。因为我倾听的多,所以容易被客户牵着鼻子走。我只会以礼相待一种方式,所以我的客户好扯皮。
但我只能在优秀的人那里学习一些技巧,让自己的话术更完美,却无法改变,因为本性使然。
余光中《说话的艺术》里有句话“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赢得朋友。”我觉得说的一点没错,有的人说话的频率特别快,一天能说很多话。
比如我的婆婆如果一天说100句话的话,有99句都在抱怨我的公公懒、不赚钱、好喝酒、不做家务或者家务做得不令其满意,是个糟老头子。我们这些偶尔回去被动的听者都觉得有些厌烦了,更何况公公本人呢!
恐怕他早已练就了一双让她的话随风而去的神耳了吧。若是她能停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能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让公公改变一些,或者就坦然的接受也很好。说到最后没有听众还有什么意思呢?
“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场,并不要表达什么思想,因为他们的思想本就不多。”这对于那些不懂装懂又爱夸夸其谈的人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与其害怕言多必失,不如学习多听,多听听别人的道理和说话的艺术。
正因为我的“善听”,我不多言语,很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我认识的两个人之间闹了矛盾。他们却都视我为朋友,愿意在我面前吐槽对方的不是或者请求帮忙调和。
家庭中,爸爸妈妈若是有一些矛盾,我就成了他们之间最公正的裁判。他们愿意和我诉说,我懂了妈妈的角度,也会顾及父亲的担心和整体考量,再分别去做他们的工作。如果我只是一味的输出自己的观点,恐怕谁也不会理我。
朋友之间也是这样,可能两个“死”对头和我都是朋友,如果他们不愿意打开心结,我也会尊重他们,知晓秘密而不会拿来消遣。我突然想到,不光要“善听”,还要保护和珍惜我们所能听到的。
还有一种听就是倾听自己的声音,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我最想要做什么,我最先需要做什么,我应该接纳什么,我需要屏蔽的是什么。就像余光中说的“唯勇者始敢单独面对自己,唯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不太会说话,那么学会聆听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网友评论